分节阅读 707(2 / 2)
只是他没想到,这圣京城,竟然有如此多的人。他感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切都昭示着,天下迎来一个重大的变革
什么时候,一个城市,竟然会有上百万的人口就算是人口达到顶峰的北宋汴京、明清北京城,也不过区区百万人口而已。而这个原本还不是京城的圣京,在短短9年时间,一下便发展到如今的超过200万人口。这是什么概念,别人不清楚,可罗泽南治理浙江可是非常明白,发展城市的难度有多大。当初的满清王朝北京城驻扎众多的兵马造成人口大量聚集,人口近百万就已经连吃饭生火都成问题,后来借助漕运海运从南方运粮,还有大量使用煤炭,这才解决百万人的吃饭问题,可就这样,满清一朝还不断分散北京城的人口,将大量八旗子弟遣散到京郊一带,限制北京城内人口。
而如今,超过200万人的圣京城,竟然还在不断地增加人口,这是何等气概。
罗泽南看见昨天便已经了解见识了的公交马车,便饶有兴趣地随意地搭乘了一辆,没想到竟然被这新潮的交通工具送到一处名为大厂区的地方。路边的人都是行色匆匆,一问才知道,这里是圣京城内最为著名的工厂区,原本是秦淮河与长江之间的一大片滩涂,向来被南京城外的乡农围起来成为菜地,如今却被江宁知府化为了工厂区。
跟着这二十余人下了马车,罗泽南便被面前的一片兴旺景象给震惊到了:一片旷野之中,数十根林立的烟囱纷纷往外吐着滚滚浓烟,而每根巨大的烟囱下面,几栋大型的厂房座落在那里,整齐而有序,里面传来轰隆隆的蒸汽机轰鸣声;而远处的河岸边上,一艘艘货船张帆驶过,还有一艘巨大的运煤轮船正靠在岸边,数十名码头工人正在喊着号子卸煤,一片忙碌。
看着面前的这一切,罗泽南倒吸一口凉气,他不是外行,在出任浙江巡抚的时候,领头干了不少厂矿,知道工厂的生产规模从那烟囱冒的浓烟粗大程度和蒸汽机的轰鸣声大小便可以听出来,可从这一排排的工厂厂房和那一座座的烟囱来看,这里的每一座工厂,怕是都有数百人的规模,都不小啊。可偏偏这里怕是有数十家的工厂,这么说,单单这一片原本的滩涂之地、如今的大厂区,便至少有数万工人在这里劳作。
罗泽南随意拉住一名看样子有些老实本分的粗矮汉子问道:“这位兄长请了,学生听说在这圣京城郊新建了一座大厂区,原以为只是几座工厂,不想却如此之大,似乎很多工厂和工人的样子”
这名粗矮汉子看样子也很是热心,起初有些警惕,不过看见罗泽南文质彬彬一脸斯文的儒生模样,开口了:“您是圣京城高等学堂的读书郎吧是不是搞什么调查,还要给你们教师写什么报告”
罗泽南不想自己一把年纪了,竟然还被认为是读书郎,还调查报告,这是虽是新名词,但罗泽南能听懂,这是高等学堂内的学生毕业前要经历的一道关口之一,便连连点头应是。
那粗矮汉子见罗泽南承认,便没有警惕之心,变得更加热情起来:“哎呀,我就说嘛,看您就像有学问的文曲星,果然没错。您要问这大厂区,可算是问对人了小的就是这土生土长的本地之人,早在六七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土,因为芦苇过多,开垦不易,没多少人愿意在此耕种。不过在五年前,可能因为距离河边很近,官府派来的风水师看中这里有财气,便将这里定为兴办工厂的区域,取名大厂区。没多久,便有官府领着的一些工程队来此测量规划,原以为只是盖两三家工厂,没想到这一合计,便将土地、排水沟、道路、码头等等都击中建设好,直接便盖了十余家纺织厂,再过半年,又盖了数家机器厂,还四处招收乡民做工,开出来的工钱半年便比我们乡下人一年种地的收成还要多,于是没几年,便成了如今这幅模样。”
罗泽南奇怪了,问道:“这么说,这里的工厂竟然都是私人的,不是官府的”
“好像是私人的居多,官府的工厂也有,不过不在这里。听说朝廷和官府建的工厂,在距这里更上游的地方,可比这些私人的工厂大多了。单单圣京机器制造总局这一家,便有工厂数十座,里面就如同一座大城一样,工人数万人。还有圣京纺织总厂,单单这一个便有六个分厂,也是二万多名工人,规模惊人,不是我们这大厂区的小作坊能比的。不过我们这大厂区虽然工厂少,胜在数量多。整个厂区如今有54家工厂,一共有三万多名工人靠这里营生,要养活十七万子弟家眷呢。”
罗泽南震惊无比,继而开始若有所思起来。
他抬头看了一下,这片原本的荒野,如今的大厂区,其实也就方圆十几二十里,若是开垦成土田,不过一两万亩地,按照这里荒土的贫瘠程度,绝对养活不了一万口。可如今这废除荒土,不变成农田,而是改为这些鳞次栉比、座落有致的工厂,却不想不但能安排3万多名工人的就业,还能养活其背后17万家眷。罗泽南一下仿佛悟透了什么
这不正是皇帝有次朝会时说的,工业时代和农耕时代的区别,手工生产力和机器的巨大效率差异,土地利用率和人工效率的巨大提升
可惜,时候不早了,罗泽南没有更多的时间慢慢去体会这个大厂区,游览这座圣京城,只等他上任内阁委员之后,再慢慢了解了,因为,明天一早就要入宫觐见陛下了。
第1229章 五大内阁成员
大内皇宫内,文德殿中。
冯云山看着面前的五位内阁大臣,都是些熟悉的面孔,心中有些感叹。
李鸿章虽然与之见过的次数不多,但因为此人在历史上的名声太盛,冯云山对其很是了解,不过更多的却是那日后的李中堂,而对眼下的李鸿章,还只能通过特务司收集的信息来判断。不过,从出任江苏巡抚的这些年来看,其执政已然是一把老手,且思路开阔,手段老辣,也正因为如此,冯云山才将其提为内阁排名第一的委员。
而对于罗泽南,其实也与李鸿章差不多,冯云山也是先闻其历史名声,而后才用他。不过从浙江省的发展来看,罗泽南治理得也还不错,尤其是教育和农业方面,竟然让人口不多的浙江变成了科举大省,不但在浙江建起了十余个高等学堂,还让浙江的众多学子纷纷考上帝国各地的知名高等学堂。除此之外,罗泽南治理浙江的农业也是很有一套,他不但招募乡民兴修沟渠水利,围堰造田,开办圣肥等工厂在浙江大量扩展运用圣肥,让农业连年丰收;还在嘉兴、宁波、温州等沿海一带建设海塘,既防治了台风和海潮等灾害的同时,又在海塘处开起了海产养殖,甚至承包了大内皇宫的海鲜供应,每天一早通过火车运送至圣京
至于另外三人,伍崇耀、刘长佑、周胜坤,这些可谓是冯云山的嫡系了,更是一个比一个更为熟悉,而对方也是一个比一个对冯云山忠心。
伍崇耀本是广州十三行的领头人,但冯云山率领太平圣军攻克广州城之后,他便识时务归顺了冯云山,还将家中的所有财产全部献出,虽然是算买命钱为了自保,但无论如何,也算是忠心了。而后,伍崇耀成为圣国的外务部负责人,负责整个圣国的商务和外交等事宜,在冯云山最初的发展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伍崇耀还兼南洋公司的总经理,帮助太平圣国经历了最初的发展和壮大,特别是从西洋国家购买各种新式火器,购买各种机器设备,几乎都是依靠伍崇耀从中牵桥搭线,功劳巨大。
而刘长佑,更是比伍崇耀更早地便归顺冯云山。他还是早在冯云山刚刚穿越到这个世界不久,率领太平天国的后军队伍刚刚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