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73(2 / 2)
齐慕远买下了杜锦宁手里的茶园,不可避免的占了远航的一份,份量还不小。为了这事,世家对他很有意见。只是因他是赵晤面前第一红人,他们又不愿意因为这个跟赵晤闹僵,便容忍了齐伯昆占的那一份子。
赵晤大概也因此而想起杜锦宁了,问道:“要不,我宣杜锦宁进京一趟,看看他在南方的事上有什么好办法那小子聪明,没准能给咱们出个好主意。”
“皇上就不怕杜锦宁跟大皇子一样吗”齐伯昆却不同意。
他可不想让杜锦宁进京来,跟世家对峙。就杜锦宁那小身板,能跟世家抗衡吗赵晤这是病急乱投医了。
担心赵晤坚持已见,他又道:“再说,现在又是一季稻子成熟的季节。听说他现在种的就是新稻种,产量极高,这种时候叫他进京,新稻谷怕是要受影响。”
赵晤点了点头:“行吧,先不进京。”想了想,他又道,“等稻种收割,下一季的禾苗栽种下去后,朕再宣他进京。”
想了想杜锦宁要是为了新稻种进京,世家应该不会将矛头指向她,齐伯昆便没有阻拦。到时候,她也要来跟赵晤谈一谈丹书铁券的事,总要进京一趟。
“明日朕就派工部尚书去润州,看看新稻种的收割情况。”赵晤又道。
“是。”齐伯昆道。
想了想,他问道:“陆九渊他们什么时候去日苯”
“据鸿胪寺官员来报,说渡边大师的身体还未好,所以继续往后推。”赵晤道。
本来陆九渊等人打算四五月份气候最好的时候前往日苯的,但临启程前,渡边山野却一下病倒了,休养了一个来月才悄见起色,所以行程就耽搁下来了。
齐伯昆又跟赵晤商议了一些事,这才退了出去。
润州,宋庄头等人看着被沉甸甸的稻穗,一个个欣喜若狂。
不用称量,凭眼睛所见,他们就知道这一季的稻子绝对比去年晚稻的产量还要高。至于有多少,那还得收割的时候称重才知晓。
近来一段时间,杜锦宁再不像以前那般呆在庄子上了,而是在在城里忙其他事。
宋庄头跟有经验的几个老农商量了一阵后,便骑了驴子,去了城中寻杜锦宁:“东家,稻谷可以收割了。咱们什么时候开镰”
“要等京中来人。”杜锦宁道,“我已写了奏折送去京城了,最多一两日便有人来。你们先准备好。”
“好嘞。”宋庄头咧开嘴笑,“东家您真是厉害,研究出来的这新稻种,没准能亩产五石。”
杜锦宁笑道:“希望如此。”
“要不我们交五成租子吧”宋庄头又道。
像这样的产量,而且一年两季,杜锦宁也才收两成租子,这让宋庄头心里不安。
杜锦宁研究出新稻种,就是整个大宋的庄农人家的大恩人。宋庄头觉得,不说交五成租子,便是交八成,他们也心甘情愿。
就算交八成,他们的收获也比以前要强。
“不用。”杜锦宁摇摇头,“多谢宋老爹你的好意,我既跟大家说过交两成,那就两成。”
“东家真是大好人啊。”宋庄头给杜锦宁发了一张好人卡,千恩万谢地告辞离开了。
第二日,工部的人就到了润州,仍是吴尚书带着官员过来。随行的,还有一个老熟人金公公。
第798章 杂交水稻的产量
这一次跟上次不同。上次吴尚书与金公公事先没有通知,直接来的润州。而且双季稻在大宋也不是新鲜事,稻田养鱼能增加产量的方法,杜锦宁也没有向赵晤报备过,只是写在了种田记的话本里,他们根本没想到在杜锦宁的指导下,亩产会增加那么多。
他们当时来的目的,只是想认证一下双季稻是否能在润州种植成功而已。
但这一次却不同。
杜锦宁来润州,除了种植双季稻外,就是要研究新稻种,这是赵晤派她到润州来,并且没有给她分派任何衙门具体事务的原因,也是关嘉天与陶华晖等人连她职责范围内的农事、水利都分担过去的缘故。
也因此,这一次的意义,跟上次完全不一样。
关嘉天、陶华晖和马剑三人听到金公公与吴尚书从京中过来,在收割那日也放下衙门的一切,跑到杜锦宁庄子上来亲眼认证新稻种的成功。
合作过一次,大家都已熟门熟路了,便是宋庄头面对宫里的太监和二品大员,都已淡定得很了。
大家去了田里,仍是金公公任指一块田地进行收割,同样是庄子上的精壮汉子组成的一只收割小队,如同杜锦宁在现代看到的收割机一般,金公公指哪里,他们就并排向前推进,不一会儿的功夫,那块田地就只剩了短短的禾茬与躺在地上的一束束的稻穗。
另有几人拿起地上的稻穗,走到边上经过杜锦宁指导木匠改良过的打谷机前,将稻谷脱粒,一颗颗饱满的谷子跳跃进谷桶里。
庄子上的这些汉子,比起前一次更加有劲儿。
在杜锦宁的带领下,他们去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今年眼看得稻谷比去年的还要好,而且宋庄头也说了,东家坚持按照约定来,只收两成租子,可想而见今年他们的收益会有多少。不说有盈余置产摆脱佃农的身份,至少生活能丰衣足食。
想起以后的日子都能这么好,而且越来越好,他们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力气。
宋庄头为了表达对杜锦宁的感恩之情,还是滔滔如江水的敬佩,一个劲的在金公公和吴尚书面前说杜锦宁的好话。
杜锦宁听得脸红,直接打断他的话:“别啰嗦,去把称准备好,一会儿收割完这亩田地就称种。”
“是,是。”宋庄头现在对杜锦宁的话无不依从。
其实称早就准备好了的,杜锦宁也就这么一说。不过宋庄头还是仔仔细细地把称检查了一遍,吴尚书和金公公也去过目了一遍,以保证一会儿称出来的重量都是真实的。
不一会儿,一亩田就收割了一小半,谷子都脱了粒,被宋庄头几人用箩筐都装到了一边,等着称重。
州衙户部的胥吏也在旁边等着了。一会儿他们要看称和记录稻谷的重量。
杜锦宁看差不多了,反正人手都是够的,那边割禾脱粒,这边称着,互相也不耽搁。
她便问道:“金公公、吴大人,咱们是不是可以开始了”
“开始吧。”吴尚书从小兀子上站了起来。
庄子上的人收割,他们还可以让下人端个小兀子坐在阴凉处,称重就不行了,需得到太阳底下晒着站着,亲眼看着称,以免出差错。
毕竟领的是皇差,不能有半点差池。
杜锦宁一声令下,特意抽出来的四个庄稼汉便把一个个箩筐都挂到称上,户部的胥吏在称杆上滑动秤砣,很快读出了重量,另两个胥吏就在纸上记录数据。
为了节省时间,两杆称同时进行。金公公与吴尚书一人监督一杆称,看看户部的胥吏报数是否有误;关嘉天与陶华晖两人则监督记数的两个胥吏。
称完重量的装满稻谷的箩筐,被人挑到晒谷场上去倾晒,再把空箩筐挑回来,一会儿还要称重,扣除空箩筐的重量。
一个个箩筐被放上称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