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仙侠修真 >古代农家日常 > 分节阅读 312

分节阅读 312(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可国家大部分的田地都在世家大族手里,这些土地上的农民并不能因为杜锦宁所提出的增产增收方法而改善生产。他们土地的产量多了,地主们收租也收得多,他们照样饥不果腹。一旦遇上荒年,他们就得卖儿卖女甚至饿死。

所以赵晤觉得,现在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是增产增收问题,而是土地兼并问题。

不过他虽然这样问了,对于杜锦宁的答案,他并不如何期待。

一群高官大臣都不能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杜锦宁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子,还能提出什么好主意不成能思索过这个问题,已是很了不起了。

杜锦宁也在思索,该如何说出解决办法。

历史上出现过不少改革,就是针对土地兼并问题的。唐朝前期就曾实行过均田制,北宋还有王安石变法。在这之后,明朝张居正草拟的一条鞭法,清朝康熙年间的摊人丁入亩制度,民国孙中山提出的节制资本、扶助农工、联俄联共三大政策,在解放区的土改,国民党在台湾的土改等,都是针对土地兼并采取的措施。

不过有些政策,用在新王朝比较合适。新王朝、新政策、新秩序嘛。

而像这个架空宋朝,存在的时间比较长,积弊沉疴太多,那就得慎重考虑采用什么方法,才能不引起世家大族们的反弹。

想到这里,她摇了摇头,道“这个得好好回去想一想。”

说完她又问“皇上打算如何解决大臣们怎么说”

赵晤听她第一句话,越发觉得这就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孩子,有着孩子的天真。

他摇了摇头“不是不知道如何解决,才头疼呢。”

杜锦宁想了想,决定提示一下“田地在世家大族的手里,想让他们吐出来必是十分困难的。朝中大部分官员都是世家子,采取的手段太强硬了,容易引起不稳定因素。”

赵晤点点头“可不是。”不如世家大族的意,他们就能把他赵晤从皇位上拉下来,换一个傀儡坐上去。他五岁的儿子,倒是个好人选。

第675章 狐狸开会

见杜锦宁一眼能看到根子上的问题,赵晤对她越发的欣赏,也对她的想法越发感觉兴趣起来。

“那你有什么好主意”他问道。

杜锦宁满脑子都是主意,但她不能就这么说啊。

一来她年纪小见识浅薄,要是说出太多高瞻远瞩的话,还不得让赵晤把她当妖孽看待

二来嘛,这触及的可是世家大族们的利益。多少改革者,都是抛头颅洒热血、因为触及别人的利益而死在阴谋诡计之下的。她虽在参加科举时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但也不能什么事都还没做,就这样白白牺牲了啊。

能活着,干嘛傻乎乎地去死呢

“我先回去想想。”她道。

“也好。”赵晤点点头,“这个积弊已久,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你年纪轻,脑子活,没准就能想到什么好主意。你先想着,不着急,慢慢来。”

“是,陛下,微臣回去定然好好想,使劲儿想。”杜锦宁道。

赵晤被她这句话给逗笑了。

这小子,说话还挺有趣儿。

他又举了举桌上的折子:“你这折子里的法子,我看了,都挺好。不过实施起来,怕是有些困难。”说着,他叹了一口气。

土地兼并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些方法就是再好,作用也不大。

杜锦宁倒是有个想法,但还不是说的时候。她便低着头没有作声。

“行了,你先下去吧。”赵晤道,想了想,他又朝旁边的吴公公招了招手。

待吴公公走到近前,他道:“你带杜大人出去走一圈,跟西门的御卫说,如果杜大人要见我,让他们定要通禀,不得直接堵回去。”

杜锦宁不过是从六品官,没有上朝的资格。她想要见赵晤,需得通过御卫通禀。

但如果每一个官员都来请求御卫通禀,说要面见皇帝,赵晤一天到晚不用做事,就只等着见人就完了。所以这种事是不被允许的。

因此,要是没有皇上的吩咐,御卫从来不会替官员们到皇帝面前来传话。

“谢皇上。”杜锦宁施了一礼,跟着吴公公退了下去。

翰林院的那些人并不知道杜锦宁得了皇上特许,想见皇上的时候就能见到。但这并不防碍他们对杜锦宁的羡慕与妒忌。

当杜锦宁告辞了吴公公,回到翰林院时,魏通、陶文居和姚荣观就围了上来,对杜锦宁道:“恭喜杜大人得皇上青睐。”

又明里暗里地打听皇上召见杜锦宁是为了什么。

杜锦宁直言道:“殿试时我写了一篇关于农事方面的文章,皇上很感兴趣,钦点时就叫我写折子将这方面的事情详细说说。刚才召我过去,就是跟我谈这个事。”

“想不到杜大人年纪轻轻,在农事方面还有研究,佩服佩服。果真是年轻有为啊。”魏通道。

陶文居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问道:“杜大人在农业方面提了什么好建议”

杜锦宁在钦点的殿前说的那些话,都不是秘密,他们都是知道的。陶文居好奇的是杜锦宁后来递的折子里又说了什么。

“哦,也没什么,就是觉得咱们苏杭的绸缎天下闻名。如果咱们这一带多种些桑树养蚕,再把绸缎卖到新罗与大食去,在对外贸易方面必会给大宋带来丰厚的利润。”杜锦宁道。

她倒也不是瞎扯,她那张折子里,倒也说过相似的话,不过这仅是对于未来的一种畅想。

一听这话,陶文居就暗地里撇了撇嘴。

傻冒。江南是大宋的粮仓,整个国家有一半的粮食都出自这里。如果用这里的田地去种桑养蚕,绸缎倒是多了,可国家的储备粮就少了。到时候一旦遇上灾年或是兵祸,大宋就得完蛋。

这位杜状元哪里是什么有才之士不过是脑子有坑、才疏学浅的家伙。也不知赵晤是不是脑子进了水,点这种人做状元。

莫不是看中了他的小白脸

这么想着,两人就没兴趣再问下去了。

回到前院,陶文居去了邓易屋里,把他打探到的消息告诉了邓易,道:“我看大家没必要把精力放在此人身上。这人没什么才学,不过是凭着一张脸。”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