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仙侠修真 >古代农家日常 > 分节阅读 294

分节阅读 294(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杜锦宁抬头看他一眼,神情有些不自然:“我想看看是不是跟乡试的时候一样。应该不用大家脱衣服吧。这么冷的天,脱了再穿上,冻出病来就麻烦了。”

她这话说得滴水不漏。如果只说前半句,肯定要被人怀疑她抄了夹带,害怕检查太严被查出来。加上后半句就没什么了。

大冬天的,谁不怕冷呢。

齐慕远掂起脚便往那边看。

他长得高,本来就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这么一掂起脚尖,倒是把前面的情形看清楚了。

他放下脚,对杜锦宁道:“跟乡试差不多。”

杜锦宁放下心来。

前面因为要检查,放行的速度就慢一些。后面的人随着慢慢往前挪,待轮到杜锦宁他们一行人被检查时,已是小半个时辰之后了。

齐慕远是个心细如发的男子,不像关嘉泽那般大大咧咧。以前无论是院试、府试还是乡试,入场的时候杜锦宁总是尽可能的拖到后面,不愿意率先进去。

齐慕远注意到这个情况,这次在挪动过程中,他就有意地护着杜锦宁落在后面。

看到前面的关嘉泽果然如乡试那般,只把外袍脱下,剩下的中衣再被衙役细细检查一下衣角什么的,看看有没有夹带就被放了行,杜锦宁放下心来。

入了场,领了号牌,大家就分开了,各自寻找自己的位置。

杜锦宁这一次运气不错,没有分在臭号旁边。不过这时候是冬天,即便是臭号,也没有八月份的秋闱那么难过。

待差役把文房四宝和试卷一一发放过来时,天已经大亮了。

像这样的大考,一般是不把题目印在试卷上的,以免让太多人接触到试题,从而引导泄密情况发生。而是由主考官或副主考官当场命题。

而且为了不让主考官早就拟好题目并泄露出去,主考官和副主考也都是当场商议之后再出题。

杜锦宁看着差役扛着木牌走过来,上面的题目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她垂眸沉思。

题目很简单,不难理解,也不需要解题。可正是如此,才是最难之处。因为题目容易,想要写得出彩,能在一万多名考生中让阅卷者看到你的文章眼前一亮,不容易。

会试虽然比较高级,但它的阅卷形式跟以前一样,也都是最看重第一篇文章。第一篇文章写得不好,你后面写出花来,也是不取的。

如果只是题目简单,杜锦宁倒是不憷。会试的录取率她做过分析,一般参加考试的考生一万多名,录取数大多是在三百人左右,录取率极低。但今年的恩科又不同。因为夺嫡之争,下马了一大批的官员,朝庭急需新鲜血液来贴补空缺。

而且依她观察,赵晤是个有野心有魄力的皇帝,他绝对不甘于自己的权力被世家大族所把控,因此就需要大量寒门子弟进入官场,为他所用。

因此,今年会试的录取数应该有四百人左右。

杜锦宁觉得以自己的本事,只要不是她发挥失常,或是运气特别不好试卷随意被糊涂的阅卷官黜落,取中为四百人之内还是不难的。

但想要名次靠前,那就必须投其所好了。她虽志不在会元,但如果有机会能得好名次,她自然也不会放弃。

那么问题来了,她是投顾汐年的好,还是投蒋统的好呢

沉思良久,她终于提笔在纸上写下了一行字:“戊午中秋既望之次夕,余以微倦,假寝以休。怀衿无温,憬焉而悟。方醒之际,意谓初夜;倾听已久,乃绝声闻。揽衣出房,星汉照我,北斗遥遥,庭院垂光。芳桂一枝,自然胜露;秋竹数茎,依其向月”

杜锦宁写文向来极快。她的思绪又流畅,不过一个时辰功夫,一篇八百来字的文章就写完了。

这时候的会试与乡试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当天出一定量的题,然后当天交卷。交了卷后可以在考舍里走动,或上厕所或在局促的甬道上散个步,你要跟隔壁的考生聊上两句也不被制止。

而今天的题目,是两篇文一首诗。

杜锦宁写完第一篇文章,伸伸懒腰,在狭窄的考舍里活动了一下身体,却又继续写第二题。

这一题审题要难上一些,不过这也难不倒杜锦宁,她又以上篇文一脉相承的文风,将第二篇文章写了出来。

两篇文章写完,也才堪堪午时,到了吃午饭的时间。

会试是礼部那位刚上任的尚书办的第一件大差事,他自然十分尽心。饭菜办的还算可口,而且大冷的天,差役把饭菜送上来的时候还是热腾腾的,让杜锦宁十分满意。最让她满意的是吃的不再是冬瓜,而改成了南瓜。

吃饭的功夫,她把那首诗也斟酌出来了。

反正不是第一次当文抄公,作诗又不是她的强项,她干脆就“借用”了明朝一位诗人的诗,抄在了草稿纸上。

写完这些,她休息了一下,把文章与诗都细细检查一遍,看有没有犯忌讳。发现没有,她这才着手把文章和诗仔细而工整的抄在了试卷上。

为了加分,她使出了她的一个秘密大招,就是写“馆阁体”。

馆阁体又称台阁体,是明朝永乐年间才出现的,以制诰碑版、姿媚匀整而著称。虽说比较僵硬刻板,没有其他书法那么有生气,但它规范、美观、整洁、大方,是明朝之后学子们科考时必写的文体。

这馆阁体书法她私下里练了有两三年了,现在也算小有所成,反正看上去就跟印刷体一样,十分的整齐漂亮。

这是她特意为殿试而准备的秘密武器。

第636章 会试结束

她这馆阁体别的不说,最起码特别整齐大方,容易辨认。在所有各种风格的试卷里看到这么一张试卷,肯定会眼前一亮,清新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印象分自然就大好,阅卷者也一定会特别仔细地看她这篇文章。而不是随意瞄一眼就把它扔到黜落卷堆里去。

这跟高考作文的字迹要求一模一样。

可能有人就说了,殿试的秘密武器,为何要用在这里会试跟乡试、府试一样,都是要进行试卷弥封誊抄的,不管你的书法写得再漂亮,阅卷官都看不到。他们看到的都是誊抄之后的试卷。杜锦宁在这里写馆阁体,不是媚眼使给瞎子看吗

然而这正是杜锦宁的谨慎之处。

如果她会试和殿试的试卷字迹不一样,蒋统他们会不会拿这个来说事,说她作弊呢为防止这一着,她自然要在会试的时候就写馆阁体。不光是现在,便是她在太学的时候,交给夫子们的作业也尽量写得工整,偏向于馆阁体。如此才不会被人抓小辫,给她扣上个作弊的罪名。

当然,这馆阁体杜锦宁并没有对几位兄弟藏私,早就把其中诀窍跟他们说了,又写了馆阁体给他们看。不过真正学到几分馆阁体特点的只有许成源,其他人只求比平时写字时更工整。

她花在抄写上的时间比较多。把试卷抄完,已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了。

许多还没做完试卷的人都顾不上吃饭,争分夺秒地抄写着文章,杜锦宁则点了晚饭,慢悠悠吃完。等到外面天黑,差役过来收了文章,她就起身赶在第一批去上茅厕,上完茅厕后在甬道上散步消食。

农历二月的天气还是挺冷的。为了避免携带夹带,朝庭规定考生不允许穿棉袄,不许穿有夹层的衣服。杜锦宁便叫陈氏做了两身皮袄子,脚上也是用皮子做的靴子。她现在不缺钱,用的都是好皮子,十分保暖。

可有些考生因为家境贫寒,京城又因恩科,皮子价格涨到了天价。好不容易弄一件皮衣穿上,也并不十分保暖。此时出了考号,他们立刻在甬道上慢跑起来,好让身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