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82(2 / 2)
“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郭白见他呆愣愣地站着,忍不住瞪眼。
“哦,小人这就去。”小厮欲哭无泪地行了一礼,飞奔出去。
见小厮走了,父子俩对视了一眼,异口同声地道:“要不,咱们试试再生稻”说完一愣,旋即“哈哈”大笑起来。
“爹,咱们真要试试”郭白两眼亮晶晶的。
郭老爷点点头:“试反正也没啥损失。”
“太好了。”郭白兴奋地挥了一下拳头,上前一把抓住父亲的胳膊,“要不,咱们现在就去庄子上”
“走吧。”郭老爷站了起来,领着儿子出门。
眼看着稻谷就要收割了,他们得去跟庄头提前打招呼,好好商量一下这个事。
因为第一册 到后期的供不应求,第二册打一开始,庄越就印有一千二百本这在识字率不高的古代,已是很高的印刷量了。除了四书五经,没有哪一本书敢一下子印这么多的。纸张和印刷成本太高,要是这书卖不出去,岂不是砸在了手里
这一千二百本,庄越觉得可以顶很长一段时间了,至少可以卖到杜锦宁参加考试前。可他实在没料到这本书传播的速度如此之快。
不过四天功夫,一千二百本就卖了小半,现在还以一天二三十本的速度售出。估计不用一个月,这本书就卖光了。
而随着卖出的话本数量越来越多,每日守在书铺门口催更的读者也越来越多,搞得店里的伙计都十分紧张,生怕一个不应对好就出事。
庄越实在忍不住,装成一个普通人的样子,跑到书铺门口作采访:“你们干嘛围在这里不就是一本话本吗博阅书铺那边有老多的好话本卖,何必等在这儿呢。”
被老爷少爷们派来催更的小厮们心有戚戚焉,跟庄越十分有同感。
可那些亲身上阵来催更的读者却不依了。
一个四十来岁的大叔见庄越跟他年纪差不多,穿着绸缎衣服,看样子家境不错,他说话便还算客气:“兄弟你不知道,别的话本也就是个消遣的玩意,看不看都不打紧,没了这本还可以有那本。可这本却不一样。第一册 提出的双季稻,我们就为此争论了一番;现在又提出再生稻,我们就想看看后来这男主人公到底种出来没有,收获如何。如果真能种出来,而且收获还好,我们也想试一试。”
“对啊对啊,作者提出的这个问题,跟勾子似的老勾着我的心,让我想知道最后怎么样了,到底这再生稻能不能成。”另一个附和道。
“为了这个,我跟我大哥还打了赌呢,我觉得这再生稻挺靠谱的,可以让庄子上的人试一试;可我大哥骂我胡闹,不许这样做,我跟他为了这事,差点没打起来。所以我就想看看男主到底种没种出再生稻,好劝我哥在收完稻谷后也试一试。”
“哎哟,你家的情况可跟我家太像了。你不知道,我爹跟我二叔,吵的那叫一个天翻地覆”
这么一开头,读者们都纷纷说起自家的事情来。
庄越听了一阵,默默地退了回去,上了马车,吩咐车夫道:“去杜家。”
见了杜锦宁,他便将刚才听到的话跟杜锦宁说了一遍,道:“少爷,要不您受点累,早点把第三册 写出来吧。”
第609章 爱护作者,人人有责
“然后呢”杜锦宁拿眼睛斜睨他,“第三册 写出来,那些人又挤在那里嚷嚷着第四册,你是不是又跑过来让我写我接下来的日子就只写话本得了。”
庄越一噎,才发现自己站错了队,光顾着替读者们着想,也光顾着自己看话本一时爽,倒忘了杜锦宁并不是专业写话本的,她有许多更重要的事要做,也得顾好自己的身体。
“再说。”杜锦宁又道,“我出这几册话本,是掐着时间点来的。现在那些人催着来买话本,不就是想看看男主在书里所种的再生稻是不是能成功吗如果成功,且我在文章里又写得有理有据,那些人正好趁着现在收割稻谷时效仿一下,也试一试是不是真能再收一季稻谷。”
她抬起眼来,望着庄越:“成功了,他们免费获得大量收益;要是不成功,他们会把我骂成什么样你也清楚吧我为什么要为他们背这个锅呢”
庄越一怔,旋即羞愧难当。
他这个掌柜,当的太不合格了。这样浅显的道理,他都想不明白,还替那些人跑来催自家少爷去给人背锅,简直愚蠢。
“所以,等着吧。第三册 ,至少也要等稻谷收割完毕后再出。那些愿意一试的,自然就有了收益;那些犹犹豫豫拿不定主意、总想靠别人淌沟的、蹭别人经验捡现成的,那就等明年再获这份收益好了。试与不试,都在他们一念间,跟我没什么关系。要知道在第二册里,我只是提出了有这么一种东西,并没说真能成功。他们如何与我何干”
“少爷,您这样做才是最正确的,是我没往深处想。”庄越心有余悸,“幸好您想得周到,否则我就要犯一个大错了。”
想想那些人在再生稻上要是没有收益,或是收益还比不上付出去的肥料与人工钱,他们会如何对杜锦宁纠缠不休,又会如何在舆论上贬低咱家少爷,庄越就觉得自己刚才真是傻透了。
虽说他相信自家少爷,杜锦宁在书里写有再生稻,而且说再生稻能获得头生稻一半的收益,那就一定能。自家少爷说出来的话就没有不准的。所以也不存在失败后被舆论淹没的情况。
但种田就是靠天吃饭,头茬稻都有减产欠收的情况,更不用说再生稻了。到时候来一股寒流,导致再生稻无收或是收成甚少,这种损失算谁的有些人必然会把这损失算在杜锦宁头上。
为着别人,把自家少爷的名誉前程放到极为危险的境地,他这不是傻了是什么
越想,庄越额上的汗渗的就越多,他心里懊恼得差点没给自己一巴掌。
“行了,那些人再怎么催,你也别理会,只说作者写东西慢,写出来还得改了又改,所以没办法十天半月就出一册书。你告诉他们,这话本出书的频率大概是一个月一册,让他们别整天没事跑到书铺里来等。”
说着,杜锦宁摸了摸下巴:“咱们定个日期,就每月初一吧,每月初一出一册书。”
现在是农历十月初,稻谷只种一季,收割稻谷最晚就在这个月了。天时不等人,等十一月份出第三册 书时,那些人试不试再生稻,都已成了定局。
“好的,少爷。”庄越现在对杜锦宁的话已经是奉为圭臬,再没有不依从的了。
庄越回了书铺,召集掌柜们开了一个会,会议的中心思想就只有一个:保护好作者的信息,绝对不能把作者的信息泄露给读者知道。另外再通知,每月初一出一册,让他们跟读者耐心解释。
“不是,大掌柜,的作者是谁,我们也不知道啊,哪里谈得上泄露作者信息您就放心吧,只要您那里捂紧了,没谁知道的作者是谁。”
其中一个掌柜是跟着庄越从桂省来的,两人的私交还挺好,这会子便笑嘻嘻地跟庄越开玩笑。
当初庄越拿了这本,亲自拿去印坊印刷的。而这些掌柜,其实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