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14(2 / 2)
可杜锦宁手下的人也不是吃素的,尤其是现在在茶馆里坐阵的是庄越。庄越这人的能力比姚书棋还强,这个消息还没在茶馆里完全传开,他就知道了。
他匆匆忙忙派人了进府学,把杜锦宁叫了出去,将事情禀报了,问她道:“少爷,现在怎么办”
杜锦宁想了想,道:“别管,随他。”
“啥”庄越完全不明白杜锦宁的意思。
“纸包不住火,这件事我也没有特意去瞒着,县里知道我是这话本的作者的不少。不说别的,光是博阅书院的学子基本都知道。不光县里,知府大人都知道这件事,那日去园子里吃饭还问了我一嘴。所以这件事,咱们否认也没用,不如干脆别管。”杜锦宁道。
“可、可这对少爷您的名声有影响吧”
杜锦宁摇摇头:“影响不大。”见庄越不解,她耐心解释,“其实写话本的人之所以让人觉得低俗,是因为他们写的话本比较艳俗,都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情节俗套、格局低小不说,还影响那些千金小姐的清誉。可你看我写过那样的话本吗”
庄越摇摇头:“多少人喜欢少爷的话本,就是喜欢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情怀。这样的话本,又岂是那些才子佳人的低俗话本能比的”
杜锦宁一笑:“可不就是。”
她做事向来谨慎,走一步看十步,即便当初没有打算考科举,她也不会在这件事上不留心眼。
写小说的谁不披几个马甲呢鲁迅先生就有差不多一百个马甲。有这样的前辈在,又明知这时代的人对写话本的人有看法,她怎么能不效仿
再者,她终是做了文抄公,节操可以没有,但做人的底线还是在的。说她矫情也好,说她虚伪也罢,反正她写的时候,署的作者名是蒲松龄;写的时候,署的是凌蒙初;、等几个长篇话本,因为抄的都是查先生的作品,再加上茶馆和书铺对客人粘沾度的需求,她署名金庸。
因此,就算那些人把她写话本的消息放出去,也无非是说署名金庸这的几本。而这几本,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她把所有的民族矛盾和朝堂争斗部分都做了大量的删减,便是有人想借此对她搞个文字狱,那也无可奈何。
如果有人拿韩非子一句“侠以武犯禁”的话来针对她,她在文中提及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思想,正好破了这个局。
总之,她在写话本这件事上,是万事小心,滑不溜手,便是有人想借此找她麻烦,那也找不着。
“这事是瞒不住的。与其等以后我进入了朝堂让对手作为秘密武器来攻讦我,还不如现在就抖露出来。”她淡淡道。
看到这样的杜锦宁,庄越很是惭愧。
枉他是个四十岁的大叔,又做了这么多年的掌柜,遇到事情还没有杜锦宁沉着冷静。
是啊,就算传出杜锦宁写话本又如何,既没犯法,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何必怕人知道你越怕,别人就越拿捏你。
“如果他们想要攻讦我,还有很多别的事情。比如,我祖父。”杜锦宁勾唇一笑,幽深的眸子里却是一片冷意,“不如,咱们坏事变好事,把这些隐患都一并解决了。”
她抬起眼眸,看向庄越;“你也让人放出消息去,就把我家贫,当年没钱吃饭,没钱念书,最后不得不靠写话本来支撑生计的事宣扬出去。我祖父的事可以不提。你明白了吗以后有人拿我祖父的事来攻讦我,现在这些传言就是一个铺垫,别人自动就能脑补出一出大戏。如此咱们就能把攻讦化作无形。”
庄越深受启发。
他点了点头:“我明白的。放心,我知道怎么做。”
杜锦宁微微颔首。
“那我回去了。”他站了起来。
“辛苦了。”杜锦宁目送庄越上了骡车,正要转身进府学大门,却听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叫她。
她转过身来,看到江北从一辆骡车上下来,对杜锦宁欣喜地道:“少爷,姚叔让我来告诉您,鲁少爷回来了,让您有空回家一趟。”
庄越的骡车还没启动,就听到了这话。他伸出头来高兴地对杜锦宁道:“鲁小北回来了”
“看来是了。”杜锦宁也很高兴,想想下午没什么事,干脆上了庄越的骡车,“走吧,一道回去。你也见见鲁小北。”
回到家中,杜锦宁就看到鲁小北坐在后宅的厅堂里,跟陈氏和杜方苓、姚书棋在说话。
鲁小北如今已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了,正是长个儿的时候。只半年的时间没见,他又长高了一些,身体也变得健壮起来。人虽瘦了一些,却神采奕奕。
第461章 又搞事
见到杜锦宁和庄越进来,鲁小北惊喜地站了起来,唤了一声:“少爷,庄叔。”
“怎的叫少爷你该叫锦宁。”陈氏嗔道。
“哈哈,我忘了。”鲁小北爽朗地笑了起来,露出一口白牙。
大家互相行礼坐下,杜锦宁就问鲁小北道:“怎么想着回来了”
大家虽半年没见面,但却是一直通着信的。鲁小北在京城的情况,杜锦宁和庄越都清楚。
鲁小北在京城并没有盘个店面做生意,而是跟后世的推销员一般,走街窜巷,看到茶叶店就进去推荐茶叶。积累下一批订单后,他就写信让庄越在这边发货。
所以不过是半年的时间,杜锦宁手上的茶由原来跟着齐伯昆、袁修竹、借他们的渠道销售,变成了渐渐不再依靠齐袁两家,单独走鲁小北这一条销售路线。因为产茶量小,还供不应求。而所销售的茶叶价格,刨开给鲁小北的利润,比跟着齐伯昆他们还高一些。
鲁小北社交能力强,什么样的人他都能搭上话,并获得别人的好感。因此这半年里他在京城也积累了不少人脉。同时贩卖的茶叶扣除给杜锦宁的利润,他自己也赚了一笔钱。
“我这次回来,是想在府城盘下一间铺面,专卖绸缎。这样运货过去再回来的时候,也不至于跑空,同时也赚点利润。”鲁小北道。
提起绸缎,杜锦宁就不得不感慨这时空虽然变化,但有些东西却是不变的,比如这个架空时代的京城。
北宋的都城叫汴梁、汴京、东京,即后世的开封;后来汴梁被金攻陷,徽、钦二帝被掳,康王赵构在应天称帝后又逃到杭州,把杭州改名临安,当作了都城,这就是杜锦宁前世历史上的南宋。
可这时空历史拐了个弯,辽金西夏没有变得强大,“靖康之变”没有发生,但因海上贸易繁荣到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宋朝的都城竟然迁到了杭州。不过杭州不再叫做临安了,依然叫做东京。
杜锦宁翻阅了博阅书院整个藏书阁的书,对于这个宋朝的历史都已熟知,并没有在资料记载里发现穿越者的痕迹,但历史变化了,战争没有了,经济发达了,现在的宋朝延续着唐朝“万国来朝”的盛况,海上贸易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