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节(1 / 2)
乔柔笑笑:“我也知道谁家在哪里卖。我要是知道就告诉你另外还有哪里可以去。我们家卖了这么久的豆腐。我不知道,我爸还不知道哪里需要豆腐的人多吗?”
这人立马回应:“对,你说得对。”
这几年粮食产量逐年上去,现下的黄豆是真便宜。平板车上几十斤黄豆没花多少钱,拉回家放好后再出来收,收了两三个小时一千都没花掉。
乔柔这一万最大的支出反而是给夏燕宁先供了两千。
她们没有多收,只大约收了三天的量。再多的黄豆如果做不成豆腐,放着容易坏。
他们出门之前锅里烧了一锅子红枣,现下回来正好。
乔柔妈把红枣捞出来,全部放碗里加面粉揉成枣泥。面粉也贵,也就是他们家里有石磨,所以才舍得弄一些。
“蒸熟的枣泥味道好些。你说要什么红枣汁,我就想着煮一煮。煮烂了的红枣做枣泥也行。”乔柔妈和乔柔说着,“豆腐里每个放一点枣泥想想味道都好吃。”
乔柔也是这么想。
不管是月饼还是各种糕点里都会有枣泥口味。说明这是现在很多人会喜欢的口味。
理论上来说,石膏只是个凝固剂而已。像三十年后的各种果冻,什么橘子桃子口味都有,椰奶酸奶鸡蛋味也不少。枣味豆腐很正常。
豆腐没有创造出一些稀奇的东西普及开,简直不可思议。明明豆腐的口感丝滑,做好了不比什么布丁差劲。这种传统的口味明明大众接受度很高。
她记忆里红枣面包一度都是风靡的糕点,没道理红枣豆腐不畅销。
他们出门时浸下了一些黄豆,现在还没到点。厨房早上挂着的豆皮已经晒干。乔柔妈取下豆皮包裹了点枣泥,切成小段包好两侧:“这样是不是也行?也能卖出去呢。”
里外都是熟的,乔柔尝过很多美味,看到眼熟的豆卷眼眸一亮:“可以加点面粉卷一卷,油炸一下。”这可是一道菜了!她忘了是具体叫什么菜,但味道很好吃!
乔柔妈看了眼乔柔,笑着嗔怪:“你真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油很贵的!就这么包着蒸一蒸很好吃了。”
她取下一小块给乔柔尝味道:“你吃吃看。”
乔柔就着乔柔妈的手一口咬上。
乔柔不喜太甜的东西,连糖都不吃。可这枣泥刚刚好。有甜味但不会过腻,加了面粉后口感很实在,加上外层稍有韧劲的微凉豆皮,让人只想再来一个。
如果蒸一下,豆皮会更加酥软,一口下去风味又会有不同。
乔柔觉得家里发财指日可待,笑出弯月眼,竖起大拇指:“明天早上我负责来做这个!今天晚上我们再试一个红枣豆腐。”
乔柔妈笑着应了。
第27章
乔大志洗完黄豆回来,发现家里多了一盘红枣豆腐,多了一碗红枣豆浆,还多了几个枣泥豆皮卷。
东西分量少,瞧着却精致。红枣豆腐特意摆盘切成了小块,有几块能隐隐看到侧边有一点红枣泥。红枣豆浆里带着一点红枣碎皮。至于枣泥豆皮卷,透过豆皮能看到里面实实在在的夹心。
换成他平时在外头看见这些,肯定会稍张望一下,但不会第一时间上去问价格。怕问了价格贵,自己不舍得买。
唐娟招呼乔大志:“快尝尝。乔柔亲手做的呢!”
家里女儿一向来不喜欢做豆腐相关的事。出门在外也不爱提自家是做豆腐的。高中毕业后转性了。乔大志心里头不舍得女儿做豆腐吃苦,这会儿见乔柔做出点东西来,又真真切切感受到“女儿长大”,满心欣慰。
他很快尝到了所谓的红枣豆腐新品。他不爱吃太甜的,可着实喜欢这样的枣泥豆皮卷。
他吃完,品了又品惆怅回味着:“可惜就是太少了。这么点不经吃。”
家里母女两顿时笑乐,对明天早上出货有了信心。
新一天,直播系统又是第一时间开启。
当弹幕们欢欢喜喜过来和乔柔打招呼,就发现乔柔今天的状态全然不同。
此刻的乔柔全副武装,不知道从哪里捞出了一块布缠在了自己头上,把头发包裹得严严实实。她还戴上了袖套和简陋的围裙。
围裙穿在衣服外面,有绳子系着。简陋到就是一块布勉强剪成了多边形围裙的样子,给自己衣服勉强做个遮挡。
围裙前方画着一个巨大的美人图。
厨房里多了不少东西,看得人探头探脑充满好奇。至少弹幕里的所有观众都在好奇,连带程怀朝他们一行人刚到豆腐坊跟着好奇。
乔柔爸昨天洗完黄豆赶着出去买了点枣回来,而厨房里还堆积着一筐又一筐的黄豆,连水缸里都浸了一堆黄豆。
【怎么突然之间多了这么多的黄豆?】
【可恶啊,就没有剧情,我们昨天没有能够看到乔柔出去买黄豆吗?】
【开始写建议信,强烈要求延长直播时间。】
【?你们是来看狗血的,还是来看乔柔做生意的?】
【理直气壮:当然是来看乔柔做生意的。你看看这里哪个像是搞狗血的,程怀朝这个恋爱脑吗?】
乔柔新一天又被弹幕逗笑。
她一笑,凌晨的豆腐坊都好似亮堂起来。程怀朝昨天没有能够和乔柔一起吃中饭,想着迟早能约上正餐。他精神十足,替所有帮工问:“今天怎么有这么多的黄豆?全部都要做掉吗?还有这些红枣是什么意思?”
乔柔拍拍自己,很自信:“我买的!全部做掉!红枣是新品。今天我就是新产品的负责人。红枣豆腐的第一制作者!”
卢旺一听,耳朵都竖起,大早上肚子空空十分想吃:“红枣豆腐?是一整颗红枣塞在豆腐里?豆腐做成甜的么?我就喜欢吃甜的!”
乔柔摇头:“不,我打算用红枣汁混在豆浆里,用枣泥填充到豆腐里。我们今天只做一点,卖的时候就说是限量。每天只供应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