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焚香祭酒 完结+番外》TXT全集下载_38(1 / 2)
崔颂闻弦歌而知雅意,笑道:“这有何难,我恰好与那吕将军有几分交情,替文若走这一遭便是。”
荀彧起身纳拜,被崔颂一把扶住:
“文若这是作甚,几年不见,莫非与我生分了?”
荀彧郑重道:“非为彧自己,而是代我曹公,为这三城的百姓向君致谢。”
迟则生变,崔颂即刻前往吕布的营地,递书拜谒。
他没有用“鄄城来使”这一名头,而是以“故人旧交”自称。
吕布一听小兵禀报:有一个自称是自己老朋友的人来访,心中微疑,再看名刺,见来人是崔颂,大喜,让亲兵将人领进主帐,起身相候。
待见到崔颂,他让亲兵去取几坛美酒,饮崔颂入座。
“上次离别的时候,多亏子琮予以忠告,否则我必和王允一样,死在高枕无忧的假象里。”
说到王允,吕布不由唏嘘。说句实在话,王允对他确实不错,不会像丁原那样以信任之名阻他的青云路,也不会像董卓那样喜怒无常动辄打骂辱人尊严。不管是高官厚禄,美人爵位,金玉神驹,王允都眼也不眨地奉上,对他那是相当的大方。
只可惜,王允虽有治民之才,在其他方面实在缺乏敏锐度,以致轻易被董卓余孽攻破城池,命丧九泉。
崔颂陪着他一同感慨王允这戏剧的一生,绝口不提自己的来意。
最终,吕布率先按捺不住,问起崔颂:“子琮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崔颂淡笑道:“我欲往南边走,恰好路过此地。听闻将军在此,故厚颜前来。”
吕布笑道:“难为子琮有这份心……却不知子琮是因为何事去往南方,若有我能帮上忙的,尽管吩咐。”
话里话外透着要替崔颂解决难事,让他留下的暗示,显是起了招揽之意。
崔颂道:“我昨日来到鄄城,本想着此地民风淳朴、适宜定居,却不曾料到,城内居民竟神色惶惶、面色枯败。略一打听,原来鄄城这几日并不太平,兴许会有战事……颂不敢久留,欲往南方避祸。”
吕布抚掌大笑:“我当是何事——子琮不必担心,等我打下鄄城,你想在鄄城住多久,就住多久。”
崔颂故作惊讶:“我听闻欲攻鄄城的是兖州之主……原是将军。”
遂向吕布道喜。
吕布欣悦地接受,正等崔颂投效,却见崔颂眉宇微蹙,迟疑片刻,最终叹了口气。
吕布的欣悦顿时灰飞烟灭:“怎的好端端的叹起气来?”
崔颂道:“哪怕将军打下鄄城,我也还是要往南方去的。”
吕布摸不着头脑:“为何?”
“这鄄城,如今是曹孟德(曹操)的治所。”崔颂直视吕布,让他清楚地看到自己眼中的忧虑,“将军莫非不知,这曹孟德是渤海太守袁本初(袁绍)的发小,二人情谊深厚。”
吕布愈加不明白崔颂的用意:“那又如何?”
不过有几分情谊罢了,难道袁绍还会为了曹操吃瘪而替他出气不成?这年头,天子式微,群雄逐鹿,人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活,难道还会为了儿时的几分情谊,弃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吗?
崔颂回道:“曹孟德为赘阉遗丑,因这出生,历来为名门士族所不齿,你当袁本初为何要屡次抬举曹孟德?因为这几分情谊,袁本初(袁绍)自然愿意为曹孟德(曹操)提供助力——袁本初忙于北线作战,向北扩张势力,这南边他便顾不得。曹孟德占领兖州,正与他呈守望相助之势……”
说到这,崔颂故意停了片刻,见吕布听进他的话,拧紧了眉,这才接着道:“如今曹孟德失了兖州,袁本初的背脊开敞,所幸范、阿、鄄三城犹在。于曹孟德而言,虽伤筋动骨,到底犹可喘息。而袁本初忙于冀州战事,无暇南顾,故而对此处之事不闻不问。但若将军夺下范、阿、鄄三城,那便大不相同。曹孟德失去所有治所,无处可去,必会率领残兵去往袁本初那。而袁本初得了青州兵的全力相助,极有可能迅速平息战事——若他知道曹营之地全被将军夺走,如何不怒?待到那时,只恐再兴战事。”
吕布急道:“这可与陈公台(陈宫)所言不同!”
崔颂摇头:“陈公台本是曹孟德的幕僚,与将军并无旧的交情。冒险迎将军入城,怕是恨透了曹孟德。如此,他定然会劝将军更进一步,占领剩余的三城,让曹孟德不得翻身。”
他顿了一顿,起身拱手:“忘了陈公台如今是将军的驭下——正所谓疏不间亲,是颂狂妄多言。我这就离去,还望将军原谅我的无状。”
说完,转身便走。
吕布一惊,连忙起身阻拦。
第114章 崔颂定计(下)
吕布道:“对亏了子琮的金玉良言, 布方能及时从长安脱身。布又岂是好坏不分之人?还请子琮不要避忌, 将事情与我掰扯个清楚。”
崔颂婉言推辞, 见吕布质疑要听, 肃容道:“将军可听过一句俗语——凡事留一线, 日后好相见?将军已得兖州, 此弹丸三城,于将军而言只是锦上添花。不若卖袁本初一个好, 既可避免曹军穷途末路,拼死与将军决战,又可获得实利, 何乐而不为?”
“这……可我已夺曹操主业, 放过这区区三城, 如何是向袁本初示好?”
“将军此言差矣。袁本初有意扶植曹孟德, 却又不愿见着曹孟德势大。如今这一局面, 正是刚好。曹孟德失兖州,必得仰赖袁本初。将军……不正是看着袁本初的面子, 才不对曹军赶尽杀绝的?”
吕布暗道了一声“妙哉”, 面上不露分毫:“只怕那曹孟德不肯轻易罢休。”
“曹孟德如何态度,取决于将军。”说完,便与吕布附耳。
吕布:“便依君之所言。”
事毕, 宴请崔颂。
“一切便托付子琮了。”
崔颂吃了一顿大餐,打马回鄄城。
他望着苍茫的原野, 吐出一口浊气。
总算, 不负他在庐江苦读了那么久的《战国策》。
回到鄄城之时, 荀攸与戏志才也已到了城内。
崔颂让华佗为戏志才诊脉,只见华佗神色凝重,久久不语,连带着崔颂的一颗心越悬越高。
半晌,华佗放下诊脉的手。
“服药后,须得好好养护,如此还能活个二十年。”
崔颂的心终于得以安定。
这是一个好消息。
其他的医者都断定戏志才最多只有三、五年好活,华佗却肯定地说,只要好好治就能再活二十年——在这个人均寿命短暂的古代,这个结果已是十分难得。
过了两日,吕布果然撤兵。
荀彧问崔颂:“子琮认为主公归来后不宜出兵,是有什么因由?”
崔颂答道:“吕布不可轻克。若出兵,必为粮草所困。不若休养生息。”
几月后,天降蝗灾,百姓饥饿。幸而荀司马早有准备,开粮仓,免去一番磨难。
待到那时,崔颂早已离去。曹操不由慨叹:“明明如月,何时可掇[1]?”
……
戏志才的病既已得到了解决,崔颂未等曹操回返,便向荀彧等人请辞。
作为一个一心为主公谋划的谋臣,荀彧自然是要向崔颂卖安利的:“曹公明锐权略,求贤若渴……”
无数芷兰之语,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好老板,就找,曹孟德!
崔颂回曰:“多谢文若好意。只是我已答应家父,待志才的事一了,便回庐江,不便在此逗留。”
荀彧深憾,与崔颂惜别。
崔颂被荀彧三人送出城,在与众家仆离开之前,他回首遥望鄄城的高墙厚壁。
现在还不是时候。
他在心里告诉自己。
总有一天。
这个舞台将有他的一席之地。
他重新看向身前的大道,策马扬鞭。
当晚,他终于在梦中见到另一个自己。
两年未见,“崔颂”仍是原来的模样……只不过书桌前多了一本牛津词典与一摞英文物理文献。
见到他,“崔颂”如释重负:“好久不见,近来可好。”
崔颂与对方打了个招呼。他分明有许多话想说,可乍一见面,恍如隔世,竟不知从何说起。
崔颂的目光移向书桌:“在阅读外国文献?”
清河名士“崔颂”,笑容渐渐凝固.jpg。
他沉重道:“最离谱的是当中竟然还有德语专用词。”
崔颂顿时心有戚戚。
哪怕在他看来,什么都难不倒名士“崔颂”,要在短时间内从英语零基础达成无障碍阅读专业用词性很强的外国文献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就此一打岔,二人之间的气氛顿时轻松了不少。
崔颂向“崔颂”简单地说明了这两年所发生的事,观察他的面部表情。
除了说到戏志才重疾缠身时,他有少许动容,其余时候皆是一派风淡云轻的平静。
崔颂问出了这段时间盘桓在他心中的疑惑:“甘姬的异常,你是否早已知晓?曾经我与你说道刺杀之事,你告诉我,你对此事毫无头绪……是否也对我颇有隐瞒?”
“崔颂”笑容渐深:“你去往长安前,我予你的忠告,想来你已经意会。”
那个时候,“崔颂”和他说的是:「不要轻易地相信人。」
当时他以为“崔颂”的意思是不要轻易地相信旁人,尤其是身边的甘、乔、徐三人,哪知道,“崔颂”想告诉他的是:不要相信任何人,这个任何人,包括他。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能够再见。”“崔颂”收起面上的笑意,郑重道,“这便算是,我予你的最后一课吧。”
崔颂默然。
静坐片刻,他开口:“你认为,我们还有交换回来的可能吗?”
“……有一件事,我一直不曾告诉你。”“崔颂”的声音凝重而低沉,“我醒来的时候,旁人告诉我,‘我’在做水疗的时候,突然昏迷溺水……在我醒来之前,已停了呼吸。”
崔颂的心脏猛烈一跳。
“而我……在成为你之前,与季珪(崔琰)论道之事突犯胸痹……”
胸痹,多与心脏疾病有关,重者即是心绞痛。
若“崔颂”所言为真,那他与“崔颂”,极有可能是在猝死的瞬间交换了灵魂。
“依照华神医之所言,你如今暗疾已愈,不会再发作……然而我这病,本没有治愈的可能。除了‘换了灵魂’这一理由,再没有别的解释。”
他们本已生机断绝,却因为互换灵魂而获得新生。如果有一天换回来……会是如何?会不会“崔颂”立即胸弊发作,而他即刻没了呼吸?
这个假设的结果如何,崔颂不得而知。他一面觉得荒谬,一面却又想通了许多关节。
难怪穿越前几日他总觉得莫名的疲惫不堪,这才起了去做SPA的念头;难怪乔姬与崔父对他是这么一番态度,且乔姬多次询问他是否有闷气之症;难怪……“崔颂”如此惊才绝艳,三国历史上却无关于他的只言片语。
若非这阴差阳错的穿越,兴许在汉灵帝驾崩之前,这世上已无“崔颂”这一号人。
崔颂静默许久,隐约感觉到自己即将离开梦境,抬头看向“崔颂”。
“崔颂”也在看他,挂着熟悉的笑意:“人谁无死,何惧?无愧于心耳。”
崔颂回以一笑,懒洋洋的,竟与“崔颂”此时的神态极其相似。
他终究没问出,汉灵帝之死是否与“他”有关的话。
崔颂回到庐江郡,开始了头悬梁、锥刺骨,不分寒暑的苦读生活。
山间不知岁月久,转眼间,时光飞逝。
兴平元年(公元194)夏,蝗灾起,人以相食。
兴平二年(公元195),曹操大破吕布,杀张邈,平定兖州。
建安元年(公元196),曹操迎献帝,领节钺,录尚书事,总揽朝政。
建安二年(公元197),曹操至宛县,受降。张绣降而复叛。
建安三年(公元198)春,曹操大败张绣,归许都。
同年夏,崔颂放下被磨得平滑的竹简,与崔父道别。
即日北上,前往许都。
※※※※※※※※※※※※※※※※※※※※
[1]八个字出自曹操的《短歌行》,意思是:我什么时候能摘到天上的明月(人才)呢?
第115章 故人
许都背倚嵩山, 北通黄河,作为新立的都城,焕发着勃勃而惊人的生机。
城内居民往来集市, 恬然自安, 与乱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崔颂连着几日赶路, 进城的时候,干粮已尽,水囊空空, 便寻了一处酒肆歇脚, 饮酒解渴。
他坐在一个背靠酒垆的角落, 正饮着浊酒,嗑着下酒菜, 忽然听到不远处有人提及侍中荀彧, 言辞间极尽称颂。
“荀侍中秉节持重、深谋远虑,实乃社稷之福。”
“正是。侍中王佐之才,居中抚事, 无施不效, 比之荀氏八龙[1]之威名, 过之而不坠也。”
……
一派和谐的彩虹屁中, 突然多了一个突兀的声音。
“荀氏八龙?怕不是眼里糊了屎, 误把虫蛇当成龙吧?”
崔颂差点喷出口中的酒, 以极大的毅力控制脸部的肌肉,将酒勉强咽下。
这调调,这声音, 听着有些耳熟啊……
这道不和谐的声音仿佛是掉进热锅中的菜油,在酒肆中“哗”地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