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焚香祭酒 完结+番外》TXT全集下载_32(1 / 2)
董卓冷哼一声:“那份策论分明就是你江遵所献,还敢抵赖?”
江遵道:“那策论确实是我写的,但这献策之人并非我也。”
蔡邕听明白他的意思:“你是说……有人冒用你的名义,向太师献策?”
江遵道:“正是如此。如若不信,可当场核对字迹。”
董卓许之。
于是拿出帛书,又叫江遵当场书写,逐字对照,字迹果然不同。
“虽大致相同,但于细微之处无一处相似,非同一个人的字迹。”
蔡邕作为书法名家,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差别。
江遵的字写意流畅,虽有几分矫饰,但能看出飞龙在天之势。
而献策之人的笔迹,只是字形相同,意境上却差得很远,过于拘泥而流于下乘。可见其主是个不懂得变通的人。
董卓粗眉毛一皱,发现事情并不简单:“这是怎么回事?”
江遵闭口不言。
蔡邕劝道:“若有隐情,就与太师直说,他定会还你清白。”
江遵还是不言。
董卓道:“你扭捏什么,快说。”
江遵敛目而立。
董卓拍案而起:“怕是哑口无言吧?你既说不出因由,就让奉先把你砍成两半,丢出去喂狗。”
吕布在一旁暗恨。
平时恣意打骂,这时候又想到他了?
江遵的嘴跟河蚌一样严实。
眼见董卓即将发作,蔡邕先一步对江遵疾言厉色道:“这时候还不说,当真想背负‘谋逆’的罪名去黄泉哭号吗?”
江遵喟然长叹:“是遵遇人不淑,无颜面见太师。”
遂将事情的“起因经过”娓娓道来。
根据江遵的说法,他与贺维是在洛阳文会上认识的,彼此惺惺相惜。后来他们一起游学,又一起逃难,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江遵平时有什么著论,或是好的想法,都会贺维分享。哪知贺维竟会盗用他的杰作,将它献给太师。
又因为江遵与贺维分享这篇策论时,并未提到其中的弊端与局限,贺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贸然献给董卓,这才引起了动荡与混乱。
吕布奇道:“既然那贺什么的盗用你的策论,为什么不写自己的名字?偷完东西还写你的名字,那贺什么的难道是个傻子吗?做这种出力不讨好、帮你白白宣传的蠢事?”
江遵镇定道:“那是因为这个策略,我曾给旁的人看过。贺维心知署自己的名会被人识破,影响他的名誉,所以就写了我的名字,然后冒充我,谋求太师的赏识。”
董卓听江遵这么一说。想起“江士子”确实有过来谢恩,还领走了许多奖赏。
想来,上回那个“江士子”就是江遵说的……冒充他的贺维了?
董卓此时已经信了九成,却又听吕布再次奇道:
“这策论既是你写的,想来你一定十分熟悉,闭着眼就能认出来。那为什么朝政颁布后你不过来说明真相?你既知道这份策论的弊端,便应知道其中的严重性,为什么不上书制止?听说你是刘曜的客卿,不可能没有门路。而你刚刚所说的,全是你的一面之词,谁能证明?蔡中郎救下你的时候,贺维已经死了。你与贺维这事,怕是天知地知,你知贺维知吧?他一死,还不是任你嘴皮子磕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江遵面色如常,心中却是窝火得很,暗恨吕布的多事。
“我前几日得了风寒,并不知朝中异变……”他轻描淡写地揭过前两个问题,正气凛然道,“我之所言,句句属实。这份策论确实曾予旁的人看过,其中一人就在城中——”
“是谁?”
“我的老师,何休。”江遵道,“以及何休的入门弟子,清河名士,崔颂。”
※※※※※※※※※※※※※※※※※※※※
PS:蔡邕不属于任何阵营,所言皆为“直言”,即做他认为正确的事。
《后汉书》记载,蔡邕纯孝正义,被董卓“厚相遇待”。董卓死后,蔡邕曾为他叹惋,从而惹怒王允,被王允下狱,死于狱中。
第90章 众叛亲离(三)
董卓疑道:“清河崔颂?可你当时不是另写一信, 说崔颂与你有隙……”
说完,蓦地反应过来。
向他献策的人是贺维,不是江遵,那么那封另外附上的信应该也是贺维写的。
江遵道:“与崔颂有隙的不是我,而是贺萧图(贺维)。”
说罢便把洛阳文会上的事大致说了一遍, “……当时参加文会的士子都知道这件事。”
董卓点点头。
如果贺维与崔颂有仇, 那就说得通了。
贺维知道崔颂认识江遵, 也读过他的策文。所以,贺维在冒充江遵、献上策论时, 故意附了那样一条私信。
因为他冒用江遵的名义献策, 所以读过江遵策论的崔颂在听到这是“江士子”献上的策论时,并未发现不妥。同时,因为他明说二人之间有隙, 董卓不自觉间就对崔颂话语的可信度打了个折扣,也不会将他们二人放在一处, 避免了贺维穿帮的可能。
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 董卓差不多完全信了江遵,又想到自己当时问崔颂“此策如何”时, 崔颂直言不讳、认为“不妥”,他不由叹道。
“只恨我当时没听崔颂的话,没想到这篇策文是真的‘不妥’啊!”
江遵眸光一闪:“崔颂的才名享誉天下, 恩师生前便格外偏爱于他。以他的眼力, 自然能看出这篇策文的弊端。要是他当时能规劝太师, 分析这篇策文的利弊, 阻止策文的施行就好了。”
董卓闻言,眉头一皱。
江遵的话倒是提醒了他:崔颂既然知道这个策论不妥,不合时宜,为什么不当面指出利弊,劝他不要施行?
他却只说了“觉得不妥”四个字,别的不说,也不解释,如何能让他信服?
就不知道他只说不妥,却不解释原因,到底是明哲保身,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还是故意不说,存了看热闹的心思?
董卓的眼中蒙上了一层阴翳。
不管是哪个答案,都足以说明——那崔颂毫无替他谋划的心思,无法重用。
蔡邕很是了解董卓,一听江遵这话,觉得不对,疑惑地看了他一眼,为崔颂辩道:
“我见过崔士子,对他甚有好感。崔士子玉洁松贞,文采玢璘。不直说原因,大约是他以为这策乃是江士子你本人所献,挂念着同门之谊,不愿陷你于不义罢了。然而他又不愿欺骗太师,便只说‘不妥’,不说旁的。太师你且想想,如果崔颂当真存心隐瞒,或是怀有异心,又何必告诉你那篇策文不妥?推说自己不知,或是一个劲地吹捧就好,何苦直言不妥,引得太师不快?”
董卓一想,是啊。当时崔颂明明可以随大流,顺水推舟,没必要唱反调,这对他有什么好处?
“伯喈说得有理。”
江遵见此,忙改口道:“遵只是一时有感,未有别的意思。”
吕布这时也开了口:“我瞧那崔士子谈吐了得,不似寻常人,待人又实诚。义父你可不要冤枉了。”
董卓闻言瞪了吕布一眼。
吕布不爽地想,这又是怎么了,他好像没说错什么吧?
董卓则是心道:这兔崽子还有脸说?那刘曜的事不就是他搅和出来的?
董卓扬声道:“既然如此,就叫那崔颂过来,看他如何说道。”
江遵好似不经意地开口:“听说太师府上有一名戏姓幕僚,近日身患重病……”
董卓心中起疑,冷下脸:“你怎么知道此事?”
江遵一顿:“大鸿胪卿曾与我说过此事。”
董卓一听,刘曜如此关注他府里的事,是何居心?
还说给自己的幕僚听,这无耻的狗崽子,死得不冤。
江遵不甘寂寞:“敢问太师,是否真有此事?
董卓不快道:“是又如何?”
江遵道:“我认识一人,姓戏名焕。”
董卓非常惊讶:“你竟识得志才?”
江遵道:“不过是有几面之缘,泛泛之交。倒是崔家颂郎与戏志才交情深厚,以兄弟相称。”
崔颂?董卓想起上回刘曜向他举荐崔颂的时候,他曾向戏志才征询意见,戏志才说自己“没有见到人,不好妄下论断”,顿时又犯了疑心病。
依照江遵所言,戏志才与崔颂两人不但认识,而且还交情深厚,那为什么戏志才那时要装作不认识的样子?还有那个崔颂,对他并无效忠之心。今有荀公达(荀攸)的事在前,戏志才的事在后。根据太医丞的回话,戏志才看起来是不太好了,崔颂是否会因此记恨上他?
董卓自认为——他之所以能磋磨吕布、戏志才等人,不用有太多的顾忌,是因为他掌握了他们的弱点。只要针对他们的弱点,满足他们的“渴求”,就能将人牢牢掌控。至于打压与磋磨?那不过是为了更好控制下属的一种手段罢了。
崔颂的情况则不一样。一来崔颂并未向他表过忠心,二来董卓对他缺乏了解,未探知他的“渴求”,更没有捉住他的错处与弱点。这样的人,他不能用,也不敢用。
为此,董卓歇了招揽崔颂的心思。在他看来,崔颂虽颇有名声,到底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小士子,对他帮助有限,且毫无威胁,有则锦上添花,没有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便决定将他放置一旁,做冷处理。董卓原来还想把崔颂叫过来,与江遵对峙一番,现在却觉得没那个必要了。
又想到戏志才身体情况日渐糟糕,恐怕没有心力继续替他谋划,他必须找一个新的谋士,替代戏志才的位置。
董卓第一时间想到前段时间被他提拔的无名谋士。想到他一力支持自己变革,思考看不出那篇策论的弊端,董卓心下暗恨:那个不中用的东西,还以为他是被埋没了的良玉美珠,没想到就是个草包货!
至于李儒……李儒虽有大才,终究心狠了些。董卓自己心狠,并得意于自己的心狠,却不希望自己的下属是个六亲不认的人。对于李儒,他始终存着一分戒备,且下意识地想要找个人与李儒相互制衡。
气愤忧虑之余,董卓将目光投落在眼前的江遵身上。
无论是处变不惊的仪态,还是被蔡邕肯定的能力,都能展露此人的不简单。
若是为他所用……
想到此,他对江遵的态度顿时转了个大弯儿,亲切而豪爽。
“不说这些了……今天江士子遭此横祸,某心甚愧,幸好伯喈及时赶到,避免大错的铸成。此乃某之幸也。来人!摆上几桌上好的筵席,我要亲自为江士子压惊。”
江遵一见董卓这模样,便知他的目的已经达成,荣辱不惊地道:“谢太师,太师唤我守之便好。”
侍从早已麻利地搬来桌案,奉上美酒。
董卓亲自用酒器替江遵勺了一盏佳酿,笑声几欲震顶:“哈哈哈——守之,来,我敬你一杯。”
蔡邕早就从江遵之前的言论中察觉到少许不妥,但他未有实质证据,不好名言,只得装作不知。但他对江遵的印象一路下滑,开始怀疑他的人品,再不复原先的激赏。
见董卓与江遵把盏共谈,相处甚欢,蔡邕推说自己身体不适,辞了酒宴,匆匆离开。
吕布见蔡邕病遁,只剩董卓与江遵二人你来我往,心中颇觉无趣。
他正想请辞,忽见董卓把头扭了过来,指着他的鼻子大骂:
“你这逆子,傻站着干什么!还不快过来给江士子谢罪!”
吕布眸光一寒:“布何错之有?江遵又何德何能,当得起布的谢罪?”
“逆子,还敢狡赖!你先是出言挑拨,害我未问清缘由就处置守之(江遵),险失伊尹之才,后又喋喋不休、不依不饶地与守之别锋芒,当我不知你的心思!还不速速认错,以守之的磊落,定不会与你计较。”
吕布听罢气得瞪圆了眼。
他如何不知道董卓的心思?董卓想拉拢江遵为他效命,他吕布管不着,但凭什么拿他吕布作筏子,来讨好一个什么也不是的庶人?把他吕布当成什么了?
吕布心绪不平,与他长久忍耐,按压在胸中的愤懑一同爆发了出来。
他倔然道:
“布无过错,无需向一小儿谢罪。”
董卓上前两步蹬翻了为吕布准备的食案:
“逆子,连我的话也不听,反了不成!”
吕布将凌厉的目光投向董卓,唬得董卓忘了喝骂。
吕布声若洪钟:“不——敢——,我看义父今日许是喝得多了,竟胡乱予人罪名,布不敢顶撞,先行告辞。”
说罢,昂首挺胸,迈着大步离开厅堂。
董卓倒抽了口冷气:“这混账——”
一直冷眼旁观的江遵此时连忙上前:“都是我之过错,太师切莫动气,气急伤身。”
“这哪里是你的错!”江遵这一劝,反而让董卓更加恼怒,“这混账,仗着我的宠爱,愈加不把我放在眼里——”
江遵不再多言,看向敞开的大门,平静一笑。
他能将轻视他、讥笑他的官员,表面上赞许他的才华、实则鄙夷他的出身的许攸送入监狱;将把他利用完后就当玩意儿养着解闷的刘曜、平日里只会聒噪惹人心烦的贺维送入地狱;将不搭理他示好的戏志才、崔颂二人一个气得病发,一个断绝仕途;自然也能整治这不识好歹的吕奉先。
怒气冲冲离开的吕布不知江遵的想法,一腔怒火全数喷在董卓的身上。
“董卓狗贼,竟敢如此欺辱于我——”
同一时刻,与戏志才开诚布公失败的崔颂离开草庐,走到郭嘉身旁。
第91章 李儒发威
郭嘉听到身后的脚步声,回过头。
崔颂道:“劳奉孝随我走这一趟……”
郭嘉摇头:“子琮此言未免太过见外,你我之间,不必如此……戏兄现在情况如何?”
“尚可,现已睡下。再过一刻便是宵禁时间, 看来我们今个儿只能在这留宿一晚了。”
郭嘉道:“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