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生狂飙时代 > 分节阅读 124

分节阅读 124(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何况还有大多数不在这里的军属需要寄钱照顾,以前的连队里的兄弟们多来自农村,上有老下有小,正是最最需要支持的时候。

如果情况真的再恶化,他有点不敢想。

“你有啥办法”后面有这么多一群人的压力,卢爱军没法不慎重。

“我这里有好几个项目都合适你们去做,第一个就是我有一家快餐连锁,收益不高但稳定,还可以让孩子们继续有劳动机会,不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玩学坏。“

“另外就是你的家电销售可以换一种玩法,不过这模式你肯定需要去大城市发展”

“最后一个就是我公司马上就生产摩托车,你那边些战友如果有点经商头脑的话,可以做我们各个地方的加盟商”

陈咨和他详细解释了三个项目,包括前景和挑战。

卢爱军双目闪闪,思索了好一会儿道:“你给我的这些项目还真是都适合我们的,先多谢哈快餐肯定是要做的,这活计有很多轻活儿,耗时间,适合娃子们帮忙。“

“娃子们太多,我也管不过来,只能找些他们能够帮忙的事情,让他们每个人下课之后尽量有点事情做,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玩,我怕他们玩着玩着就和街上的那些待业青年一样去光顾着瞎玩去了。“

“以前让他们分拣废品,现在收回来的废品也不多,每天一会儿就弄完了”

“我正担心他们,整天想各种办法呢有你这项目接上趟就好“

“剩下的两个项目你也别怪卢哥我贪心哈卖摩托车这活儿,我的那些战友们的家属都可以做的至于你那个家电百货商场的家电卖场我自己倒是很感兴趣的,不过还是要看快餐店开起来才好“

陈咨笑道:“这个没事,我回去让公司那边派一个熟悉的人来帮你,估计个把月就差不多了,到时候摩托车刚刚好可以上市,你再去弄家电卖场也好,不过这项目投资可不少,你要有只有很少股份的准备。”

陈咨乐颠颠的开车回去,心情非常的不错。

首先是给卢爱军解决了问题,当然陈咨估计以卢爱军的能力和资源,估计最后也能够解决,但是肯定没有自己的方案这么好。

其次是又发现一个好人才落网,卢爱军这么十来年坚持下来,一直保持初心,至少证明两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他不但有良好的品德和坚韧,而且能力不容小觑。

这年代可不是后来,一个农民或者没有职业的家庭,能够送两个孩子上学就是非常沉重的负担了。

何况几十个娃子和估计差不多数量的老人,估计卢爱军这几年光抚育老小花出去的钱没有个几十万是搞不定的。

这可是万元户就能够上主流媒体的年代啊

最后,陈咨和他坦诚了自己想学拳健身的意愿,卢爱军直言说自己也是半吊子,这次去省城的几个长辈中,倒是有专门传承研究内家拳的,可以帮忙。

说明一下,本书的内家拳不是要走武侠剧情,是为了未来的一种科研方向,也是本书的最终目的之一,书友们猜的到是啥吗

第二百四十章 管理专家

第二百四十章管理专家

可惜陈咨并没有时间等三天,第二天就不得不往回赶。

昨晚国家项目管理协会的副会长来电,两个标准理论的初稿已经完成,请陈咨赶快回去带领专家团做最后的初步审定。

这可是陈咨立起自己fg的关键,特别是这次这几个二代给陈咨的教训,让他觉得对比这些人来说真的缺少根基。

让那些每个觉得自己是个人物的人都想踩踩他,所以这管理专家的名号,现在是他建立自己影响力的基础。

虽然这种影响力可能没有像政治上的立竿见影,但是在管理界和知识界建立起的社交网络,以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带来的长远的影响力,不一定会比政治上带来的影响力差。

特别是陈咨注定不能够走入政坛的情况下,算是一种最好最优的和政治相衔接的资源和途径,也是最佳扩散自己影响力的机会。

这年代是专家最好的年代,因为现在专家少,而且很多人确实都有真才实学,不是后来砖家满地走的年代。

所以拿到了这个专家的称号,至少给陈咨披上了一层合金盔甲,可能算不上刀枪不入,但是让所有的对他有恶意的人多层顾忌,那缺是可以肯定的。

同时和一些巨头沟通起来的时候才有真正的底气。

“迟老,李老、林老、梁老,王老欢迎您几位来给项目管理bok和i标准做最终审稿,这是两个理论的荣幸,也是我陈咨的荣幸”

陈咨恭敬的分别和五位泰斗握手,保持了自己最大的谦恭心态和礼仪。

“诶小陈专家客气了,能够参与这两大管理之大成者的审定,应该是我们的荣幸,请你不鄙夷我们五位老朽冒昧沾光才好”

“在我看来,小陈专家为管理界所做的贡献,不下于世界上任何一位伟大的管理学家,历史将会铭记今天的这一刻。”

“这两套专著,必将流芳百世,我们都将因你和专著的出现而受益,所以我要感谢你,感谢你的对管理界的贡献和带给我们扬名的机会。

精神矍铄的梁老,微笑坦诚而严肃的道,他是国内唯一裴声海外的建筑专家,也是项目管理界真正的实践专家和大拿。

李老和林老,分别来自农业界和工业界,迟老来自尖端高科技,梁老来自建筑和设计工程界,加上王老是科学院院士,四位工程院院士和科学院院士的地位和影响力,立马把这两个标准的初稿审定会顶上了国内顶级的荣誉。这会儿还是叫学部委员,94年才改称为院士,便于理解提前启用

这让所有参与讨论和有贡献的人士和撰稿修改的人都深有荣焉,和院士一起并列署名的机会有几个人一辈子有这个机会。

陈咨作为两大理论的奠基人,当仁不让的作为项目的主持者,开始进入工作状态。

预计的最后审稿时间为三天,项目管理是陈咨、梁老、迟老、李老主审,还有三个国家项目管理协会的懂欧洲i的资深专家作为辅审。

i是陈咨、迟老、林老、王老主审,再加上共六位来自各个行业的资深系统工程管理专家作为辅审。

其实这次参与最终初审的人包括几位院士都已经来了好几天了,基本上所有的文本每个人都已经通读了,并且都参与了最后的讨论。

反而是陈咨其实是最后加入的。

当然这其实是相当于一次最终的初审,这次后将进行小规模的印刷出版,提供给所有专家学者和相关的实践者。

预计半年后再次进行一次审核,才会真正形成大众发售的第一版。

严格的来说半年后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其实这次初审的重要性一样不可忽视,这次其实是决定骨架,下次如果没有发现较大的错误的话,一般也就不会动骨架了。

三天时间在忙碌的人来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