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19(1 / 2)
傲气,不过凭借他如今的作为,也没有人排斥。
“区别就是在必须认清楚自己的才能,然后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才能低下者安守本位,这才是真正的知足常乐。才华横溢者,又恰逢明主,那就要主动展示才华,这才是真正的胸怀大志。”
“问题是想认清楚别人很难很难,即便有诸葛亮的才能,还用错了马谡。但认清自己比认清别人更难”
“人是如此了,放在国家上,身在局内,想认清国家的长处与短处,会更加的困难。”
“知己知彼”范纯仁问。
“差不多吧,实际上大道万千,殊途同归,不管什么家什么教,发展到最后,基本是相同的,比如儒家中的真正中庸,易经里的爻变,道家太极图的鱼点,所讲述的道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得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否则随着环境与时间的发展,再好的法令,都会恶化。不过这个因时调节,很难很难,还是用诸葛亮来比喻,他一次次的北伐,都没有成功,也是没有完全认清魏蜀两国实力的一种表现。自古以来,能做到真正认清国家的情况,并没有多少大臣,这些人都成了千古良臣。”
还是有的,就象张良,建议刘邦约法三章。
诸葛亮隆中对也算上半个。
朱升向朱元璋提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但这样的大臣太少太少了。
“这才是第一道难关,下面还有一道更难的关卡,那就是认清了,如何却矫正”
“陛下,诸公,我曾不自量力地思考过我朝的长处短处,长处就是富裕,安定,短处有三。最大的短处就是军事,尽管拿下大理、交趾与河湟,接下来还有西夏,但不能做常例,因为这几国与我朝远不能与我朝相比,只要用对了策略,就可以拿下。但与同等力量的辽国,臣则没有多大把握。如果换成汉唐时呢”
“难道我朝将士不英勇吗难道我朝后勤跟不上来吗难道我朝器甲不精良吗难道我朝人烟稀少,缺少兵源吗不是或者说缺马,但这个问题也将要解决真正的原因是矫枉过正了。”
“祖宗很英明,开创了一种制度,它叫军政分开制,自此以后,不会再有军阀乱政篡国的情况了。然而这种制度是指让文臣主管经济与政务,而非是让文臣掌兵,领兵作战。且看太祖太宗时,主将有几个文臣。这才是岐沟关惨败后,我朝没有衰落,反而多次击退辽国的真相”
“但是现在呢,不但如此,只要立下战功者,立即被士大夫反复污蔑,从狄青开始,到王韶,再到我。就算兔死狐悲吧,兔子还没有死呢”
“其实只要政务与经济掌控在文臣手中,武将用什么来乱政篡国术有专攻,古今往来,出过多少儒将”
“太保,五路伐夏都是武将。”李清臣道。
“李公,谁是主将”王巨喝问。
主将,高遵裕也
王巨所说的士大夫实际就包括了外戚与权贵。
有外戚厉害的,比如卫青与霍去病,但人家确实是厉害,这才被汉武帝一步步提拨上位的。示问高遵裕原先有什么惊人的表现
特别是永乐城之战的徐禧,庆历战争中范仲淹仅是一个持平罢了。
然而这个持平,是在后方付出惊人的钱帛基础上才建立起来的。
李清臣无言。
“其次是人口危机,作为一统王朝,我朝面积最小,即便是现在,我朝面积仍不及西晋,除非将彼岸包括其中,但拥有最多的百姓,并且继续以惊人的速度膨胀着。莫要指望着彼岸,彼岸能力也有限,而且能转移的也不过是东部地区,不可能将西部地区的百姓转移到彼岸。”
“人口危机带了另一个危机,兼并”
“其实祖宗已经有针对性的制止兼并制度,比如对富户征重税,强摊派,权贵子弟不得科举,但祖宗心肠软,虽知道兼并之害,但想善待功臣,所以做得不彻底。”
“比如建房宅,想要房子牢固,必须地基打得牢,这个地基就是基层的百姓。但是现在呢”
“一个国家想要稳定,必须一大一中一小。中,国家也。国家必须要保持着良好的财政,这样才能用于军防,用于救灾赈济,用于民生,不过能持平略有盈平即可了,不可重敛百姓。而且这些财政非是用于皇室挥霍的,用于士大夫权贵铺张浪费的,它们必须用在国家与百姓身上”
“小是权贵与士大夫,他们比普通百姓富足就可以了,然而必须保障所有百姓衣食无忧,这才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否则历朝历代的揭竿而起,还会发生在我朝。”
“何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错,文公指的乃是与士大夫共享天下。至于普通的百姓,只是小民而己。因此司马光才会对贩夫走卒穿罗袜反感。实际上,如果所有贩夫走卒,普通百姓都有钱帛穿罗袜新衣服,能有蔽风雨的房屋,能一日三餐不发愁,那才叫国家大治。”
“然而我为相时,针对这三条时弊,做了那么多妥协,依然让许多人愤恨之。”
“陛下,诸公,特别是在经济上,我相信,暂时恐怕没有什么人能有我的巧思了。”
王巨所说的,有许多几人还是不赞成的。
比如王巨所说的一大一中一小,其实就是一个金字塔吧。
然而在其他人心中,不是他所说的金字塔,而是皇室最大,其次是士大夫外戚权贵,再到各地乡绅,普通百姓嘛,不让他们大规模饿死就好了。
或者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古代的三级制度。
一般朝廷的政令下达到各县官员手中,再由各县官员传达给各地乡绅,朝堂、地方官员、各地乡绅,也就是官员乡绅共治天下的模式。
再如兼并,兼并确实是一个问题,但相比于前朝前代,宋朝算是很好了,最少唐朝的部曲没有了,就连四川的旁户,也随着王小波李顺起义瞬间消失了。
要么就是夔峡路的一些蛮人地区,但这些地区,前面朝代也没有完全治理妥当。
不过对于王巨在经济上的贡献,大家都认可的,虽然王巨下去,这一年多时间宋朝经济还是不错的,然而那也是在萧规曹随基础上才保持着经济的继续发展。
可王巨不久就要离开宋朝了,这种势头又能保证多久
并且就是王巨的策略,也是治标不治本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