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第二次发解试(1 / 2)
第206章 第二次发解试
赵祯还是蛮孤独的,就算他爹给他找了不少陪读。
尤其是三岁就被赐进士出身的神童蔡伯俙,更是处处都哄着赵祯高兴。
但是赵祯心里却是清楚,蔡伯俙难堪大用。
他这些年虽然陪着自己读书,玩耍,但是并没有好好提升自己的学问,一味的吃老本。
如今在赵祯看来,他已经泯然于众人了。
配不上神童的称号了。
另一个陪在赵祯身边的是老神童晏殊,当年也是时不时的纠正赵祯的错误,气得赵祯也是十分生气,蔡伯俙自是附和赵祯背地里骂晏殊。
但随着赵祯当了皇帝后,他也是反应过来了。
皇帝身边还得需要晏殊这样人的辅佐才行。
至于一心对自己溜须拍马的蔡伯俙,赵祯并没有给他安排什么高官。
当然了。
现在的借口是所有政务都是由太后做主。
蔡伯俙自是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张耆那样。
有钱有官,背后还有皇帝!
如此,才算是对得起他三岁就吃上大宋皇粮这件事。
奈何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依旧没有让蔡伯俙回过味来,一心盼望着赵祯能够亲政。
凭借他们二人幼年日夜相伴的关系,定然可以平步青云。
殊不知,赵祯早就想着凭借幼年时的交情,想要提拔另外一个他不认识的人。
因为在皇城司密探的情报当中,宋煊是一个相当有本事之人。
只不过因为家里的缘故,才错失了“童子科”,没有以神童入仕。
如今正在发愤图强考科举,光是这一点,便让赵祯对他高看一眼。
赵祯更是期盼着宋煊在这次发解试当中,能够榜上有名。
如此,才能距离他来东京的事件越来越近。
赵祯打开信件,仔细阅读起来。
宋煊整治宋城泼皮,把他们全都打服了,安排去干粪卖肥料的事,赵祯才刚刚得知。
因为皇城司的人消息是有滞后性的。
毕竟明面上的任务是及时给官家送一些宋煊写书的新章节,他们个人主要是经营在宋煊家周遭的摊位。
因为真的挺挣钱的!
这场公差,可是真的好。
禁军里的俸禄不算少,可也没有人嫌弃自己钱多啊
更何况在东京城生活,费是极高的。
所以这帮负责监视宋煊的禁军们,对于宋煊的其他消息,都是抽签派个人出去打听打听,然后回去禀报再决定细查上报。
一来一回,消息自是滞后不少。
“乞丐与泼皮结合起来”
赵祯自是知道东京城是有鬼樊楼的,也叫无忧洞。
他当年也进去过,机缘巧合下被宋煊给带出来了。
开封古城,十朝都会。
如今的大宋开封城,是从历代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由于汴梁的地理位置过于靠近黄河,不仅导致大宋首都时常会因为黄河泛滥而遭遇水患。
更因为城中汇聚了大大小小多条水系,而时常遭遇内涝这样影响城市发展与运作的问题。
所以开封府的地下排水渠道便是十分发达。
大宋开国这么多年过去,鬼樊楼的规模早就越来越大。
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曾有过如下这样的描述:
“京师沟渠极深广,亡命多匿其中,自名为‘无忧洞’;甚者盗匿妇人,又谓之‘鬼樊楼’。国初至兵兴,常有之,虽才尹不能绝也。”
因为只要普通人家的孩子被拐进了这座“鬼樊楼”,便几乎等于死于非命或不再有机会与家人团聚。
一旦有小孩被拐,家人都会先从“鬼樊楼”打听,这里被绑架贩卖的儿童不计其数。
而在这里成长的孩子们,在恶徒教导下,要么成为欺骗市井的帮凶,成为“无忧帮”的后备力量,要么被打残到开封城去乞讨。
如果是女孩,听话的卖到开封青楼,成为鬼樊楼的“生金瓯”,不听话的就留在地下做着见不得人的烟买卖。
就算是包拯后来当了开封府尹,想要剿灭鬼樊楼,也是数次毫无办法。
刑法再严,也难以整治,由于窝点就在开封城下,火跑击不得,加上地道诡秘,大军入不得。
赵祯甚至觉得自己十分幸运遇到了那个叫宋温暖的孩童。
如今他身边那几个伙计,想必也是当初被他一同从鬼樊楼里带出来的。
兴许有人得病死了,因为赵祯觉得与当初一同去泡澡吃饭的人数目对不上。
“宋十二果然是有办法办事的。”
赵祯很是高兴,宋煊把一帮人都改造好了。
至于收大粪这件事,在赵祯看来是“惩罚性”工作,根本就赚不到什么钱。
偏偏那些泼皮以及乞丐都服从宋煊的话,那只能说明宋煊他能打!
如此能打之人,将来若是对外发生战事,以他为帅,不知道将来能够取得胜利
别看赵祯是一个宽和仁厚的皇帝,可他内心深处依旧是有着极强的好战因素。
仁宗时期的对外战争,以范仲淹等镇守西北的主战派,都不如东京城里那个最大的主战派赵祯的想法更加激进!
无论是祖上要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想法,还是如今西北之乱。
赵祯都渴望能够武力征服!
因为他没有,所以才渴望拥有!
赵祯继续往下看,至于什么宋城及时雨之类的称号,他忍不住笑出声来。
果然出门在外,他就喜欢给自己编绰号,不轻易以真名示人。
皇城司的人还探听到了书院学子对于朝廷新规有些反对的意见,竟然有学子暗中打着宋煊的名义想要去找官府要个说法。
看到这里,赵祯也是有些气愤!
好在是宋煊他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件事给处理了,才没有闹出什么乱子了。
如此种种,越发让赵祯确信,宋煊他是一个有本事之人。
将来定然能够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赵祯可以确信,其余人绝对想不到,自己与宋煊早就认识这件事。
谁说皇帝没有心眼
赵祯为人宽厚,并不代表他蠢笨如猪,甚至更有想法。
只不过因为如今有刘娥这个太后压制,自是把许多心思都压在心中,苟起来。
这个主意,当初还是听宋煊随口说的。
“当真是不知道这次他能否考中啊”
赵祯看完之后,便把信件收拢起来,随即拿到三国演义继续看了起来。
……
科举考试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考上后自是能够一举成名天下知,可考不上,那也是穷困潦倒的下场。
此番又因为朝廷的新政,当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本就不多的解额,还要许多通过发解试的老生争抢,众人的压力可想而知。
在休息那天,众人坐在宋煊家里。
宋煊发现好几个人嘴上都长了燎泡。
明显是上火,担忧自己的无法在科举当中通过。
宋煊倒是哼笑一声:“王兄,你这是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