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前往雨林深处(1 / 2)
第四百二十四章 前往雨林深处
接下来就是士兵和探矿人员在向导的带领下深入雨林深处了,他们将经过量大食人族部落,一个就是科罗威部落,一个是猎头部落,这就注定了路上的不平静。
一大早,船队就告别了留守人员,在向导的带领下沿着阿拉丰迪河逆流而上,整个行程大约有100公里左右。热带雨林河道密布,空气潮湿,河流弯曲犹如九曲回肠,雨后河面宽阔水流湍急,瓦尔科斯雇佣了大量伊马斯人作为浆手,使得士兵们得以在船舱中惬意地休息,一些人在描绘着热带风光,还有人在记录水文信息,更有人在观察热带动植物。
由于一个白天的时间根本赶不到目的地(小型乌篷船是可以达到时速10公里的,不过这种大一些的船又是逆流就比较困难了),夜间又光线不足无法在水面划行,于是只能下锚停下来休息,到第二天天亮了再出发。如果是独木舟的话,为了防备鳄鱼的袭击,人们就必须上岸寻找栖息地,危险系数就又上升了一大截。
第二天清晨,天气晴朗,温度很高,船队开拔,到了午后天空阴云密布,即将倾盆大雨。由于下雨的关系,船队速度更慢了,为了赶在夜来临前找好过夜的地方,船队行驶到一片树林茂密的地方靠到了岸边。
所有人都不敢上岸,岸边是一片又一片的浅水沼泽,地面上横七竖八的躺满了西谷椰子树的枝干,踩上去非常的危险,想要在淤泥和长满棘刺的树枝间寻找安全的落脚点是很靠运气的事情。一旦被棘刺或尖锐树枝划破脚,人就有可能感染细螺旋体病、败血症或蜂窝织炎,所以连土着人一般都不会乱跑,每下一步脚都必须要万分的小心才行。
西谷椰子树对于伊马斯族人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他们虽然不吃果实和叶子,但15-20树龄的树干是上等的口粮材料。他们通常会将坚硬的树皮剥掉,将树干纤维捣碎放进粗布袋中揉挤过水,让淀粉沉积在水中,然后将水倒掉剩下淀粉,最后干燥处理制成食品,被伊马斯人称作“西米“。
不过行军途中可没有制作西米的条件,热带的河水就连土着们都不敢直接饮用,更不用说这些没有什么抵抗力的外来户了。土着们通常也是通过用容器盛雨水或收集露水来作为饮用水,但很少有人会使用井水。有些土着发现了一些被遗弃很久并腐烂的西谷椰子树干,这就意味着这些树干中很可能会隐藏着高蛋白质的食物。于是有人忍不住上前翻弄几下,用斧头劈开了腐烂的树干,结果果然在其中找到了一种胖乎乎的白色虫子,这些大概是天牛或者锹甲的幼虫,它们可以在树干中生长几个月,蛋白质含量非常高。天牛的幼虫可以生吃但味道不咋地,放在火上烤熟会风味极佳。于是一群人准备生活做晚饭。
以往在雨林中狩猎或采集的时候,一到晚上土着就需要搭建临时庇护所用来过夜,雨林中随时都会下雨,没有个避雨之地就不能休息好,休息不好第二天的体能就会很差。搭建庇护所最关键的条件就是头顶遮雨,人们要在地面平整的地方用西谷椰子树等各种树枝搭建屋顶,在下面用树藤和树干搭建一架简易床就行了,原则上只要离开地面躲避毒蛇或其它动物的骚扰,不需要强调舒适性。西谷椰子树的树枝不需要很多就可以避雨,雨水打到枝叶上会顺着枝叶流淌,所以不用担心在足够茂密的树叶下被雨淋湿衣服。
在热带雨林中寻找干燥的生火材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相当的技巧,人们不得不爬到大树上去寻找干燥的树叶,他们没有打火石或打火机之类的东西,只会使用最原始的取火技术,一种韧性十足的藤条,拉住两头在坚硬的木棍上不停地来回抽拉,靠摩擦生热最后引燃引火的干树叶,这种原理和钻木取火的原理是一样的,但真正做起来哪一种都不容易。
摩擦点火费时费力,如果来回抽拉的速度不够快或者藤条断掉都会失败,要想成功的前提是一定强忍着手和胳膊的酸痛坚持到底,无论是谁都无法保证一次性成功。然后,拉木取火在潮湿环境下是一种成功率极低的技术。所以出门在外,一个队伍中总要有几个人带着提前准备好的藤条和硬木,以防在野外无法找到合适的材料。
另外,为了保证火种的利用,人们也会将燃烧着的木炭带上,那是一种当地很坚硬的木头,其燃烧的特性可以保持很多天不灭。火在热带雨林中是一种相当珍贵的资源,既可以预防猛兽毒虫又可以制作食物,大多数动物都有惧怕火苗的特点,出门携带火种也是伊马斯族人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