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齐都临淄(1 / 2)
第四百零九章 齐都临淄
临淄原名营丘,东濒淄河,西依系水,位于后世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齐都镇。东、西、北三面都是辽阔肥沃的平原,东北距渤海百余里,南面是牛山、稷山、峱山和名泉——天齐渊。因东临淄河,被齐献公更名为临淄。临淄历史悠久,太古太昊伏羲氏兴起在齐地。这里又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故墟。古帝少昊之世,以鸟为图腾的爽鸠氏族部落聚居在这里。虞舜时期至夏朝,有季氏族部落居住在这里。殷商时期,有姜姓逄伯陵氏居住在这里。殷商末年,有蒲姑氏居住在这里。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推翻殷商,建立周朝。武王二年封姜尚于齐地。建立姜氏齐国,都治营丘。传至六世胡公姜静,为避东方莱夷侵扰,被迫迁都薄姑(后世博兴县境内)。公元前859年,七世献公姜山率营丘人杀其兄胡公,返都营丘。因临淄水,故更名临淄。此后,临淄为齐都城,历时638年(公元前221年,齐国为秦所灭)。
姜氏自太公始,经西周、春秋时期,传位31代,治齐达六七百年之久,史称姜齐。公元前386年(康公十九年),大夫田和(陈完后裔)迁康公于东海,篡权自立,仍定都临淄。历经8代君主,治齐达160余年,史称田齐。公元前284年(周赧王三十一年),燕将乐毅陷齐70余城,唯莒、即墨两城未下,临淄归燕属5年。公元前279年,田单复齐,返都临淄。
临淄久负盛名,在东汉以前一直是全国最大、最富庶的工商业都市之一。春秋齐桓公时,临淄居民就有四万余户,人口二十多万。战国齐宣王时期,临淄居民多达七万余户,常住人口保守估计也在三十万以上。甚至后来到了西汉初年,临淄“巨于长安”,“非天子亲弟爱子不得王此”,有户十万(当时都城长安仅八万多户),人口近五十万,人物众盛而居民富足,每天“市租千金”,被称为全国最富庶的地方。汉朝有“五都”的称号,临淄是其中之一(另有成都、邯郸、南阳、洛阳),因此有“西有长安,东有临淄”的赞誉,在当时世界上也赫赫有名,可与罗马城相媲美,人口超过最盛时期的迦太基和巴比伦。
临淄城分大城与小城两部分,为“大城咬小城”的格局。大城为平民所居,建于西周时期,南北4.5公里,东西3.5公里;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隅,是国君居住和官吏办公的宫城,建于战国时期,南北2公里,东西1.5公里。大城和小城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城市之一。
临淄因沿河而建,故有城墙拐角24处,这是其他先秦诸侯国都所没有的。城垣基宽一般在20米左右(最宽处达67米),顶宽在10米左右;城垣高度约为14米左右,四周角楼高度达18米左右。另外,有城门13座,有申门、稷门、雍门、杨门、广门、东闾门、虎门、龙门、鹿门、郎门、章华门、北门、南门、东门、西门等。临淄大、小城内有十条干道,其中小城中3条,路宽一般为6—8米,最宽者17米;大城内7条,路宽10米到20米不等。
据《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即说当时天子之城的建制是九里,诸侯大国之都城一般为七里。周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周长为34.92里;鲁都鲁城(今山东曲阜附近)周长为23.542里;蔡都蔡城(今河南上蔡附近)周长为20.98里;宋都宋城(今河南商丘附近)周长为20里,均远远小于临淄齐国故城的规模。
因而始建于姜太公、经由历代齐君不断改建、扩建的临淄齐城,可谓是中国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临淄城能超越周礼的规定是因为太公建齐城在前,周公制订周礼在后。临淄还有城市排水系统。大、小城设有三大排水系统,四个排水道口,排水系统完备、系统、精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早期城建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小城外西南方1公里有齐威王与田忌赛马、景公与晏子论和同之地——遄台;小城西和西南有世界最早的官办学府和社科院——稷下学宫;大城西部,小城西门外有一代贤相、廉洁奉公的楷模——晏婴故宅所在以及晏婴冢;大城东南部韶院村有春秋时期孔圣人听齐韶后盛赞“尽善尽美”、“三月不知肉味”的孔子闻韶处;大城东门外有无盐女钟离春进谏齐宣王、孟子见齐宣王论“与民同乐”的雪宫台;故城西北10公里处有屈原来齐下榻过的齐国国宾馆——梧台等。